-
中国式现代化中城市的历史角色与使命
作者: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当前,我们国家本历史阶段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把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提升为一个伟大繁荣富强的现代文明国家。
城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始终扮演着文明形成与演化的高地角色。它既是文明的起源点之一,又通过辐射与联动,带动更广阔区域的社会发展与文化整合。 -
以城市为核心,走经济繁荣、文化传承、包容共享、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城乡协同发展的道路,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汪光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原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载体,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以创新带动发展、夯实国家和居民财富增值的核心力量;
-
城市的作用及未来城市规划的四大新使命
作者: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陈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1.城市在国家现代化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城市有三大亘古不变的本质属性:人们生活的家园、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传承载体、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从现代化演进的视角看,城市在国家社会结构演变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是实现现代化的“火车头”。 -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关键维度与场景重构
作者:郑德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中国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实现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要围绕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与智慧等五大维度的发展
-
以健康为导向的现代化城市观:理念、路径与技术支撑
作者:王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作为现代化的核心空间载体,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与人民福祉的集中承载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需要深度重构:突破以往单一依赖物质建设和经济增长的现代化观,转而构建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数智化为支撑、以公平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城市现代化范式。
-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人民城市规划与建设
作者:袁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佩瑾(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城市高质量发展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引领。精准识别城市转型需求与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议题。
-
以城市托举中国式现代化:安全韧性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焕新
作者:杨晓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然而,近年来,城市在享受城市化红利的同时,其运行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也在不断上升。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人口的高度密集以及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使得城市在面对各种风险时变得更加敏感。 -
以城市托举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的新使命探讨
作者:彭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实现城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托举作用,需要系统谋划科学的规划路径。在快速城镇化时代,城市规划领域已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和空间规划布局的理论与方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城市规划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
以高质量的城镇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城市作为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既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承载和服务庞大人口的主要空间,更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平台。
-
城市空间的战略跃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数智赋能与系统治理
作者:杨天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1.城市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空间引擎?
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经济规模的跃升,更关乎人口结构、创新能力、社会公平与生态安全的系统重构。相较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路径,当代中国城市作为人口与要素最密集的空间节点,其治理能力、创新生态与空间包容性已成为现代化跃迁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