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期数
-
“规划教育的规划”学术笔谈
作者:【主编按语】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学科正经历深刻变革。城镇化进程的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都在推动规划学科与教育体系的转型。本期笔谈以“规划教育的规划”为主题,邀请了多位学界与业界权威专家,围绕学科本质、教育模式、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
面对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的教育改革思考与探索
作者:段进2023年8月,东南大学开了一次建筑、规划、景观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针对城乡规划学科未来的发展,我在会上提出3项改革的建议,经会议认真讨论并获得规划学科广大教师的认可后,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应该说这是应对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环境变化、行业转型和学科发展等压力下迈出的艰难一步。
-
规划教育改革要面向需求
作者:石楠规划教育最主要的“产品”是规划人才和规划知识,规划教育怎么改?最重要的取决于需求。
首先,谁需要规划教育?做好规划工作需要教育的支撑。过去几十年里,政府规划职能、规划行业和规划学科作为城市规划的三个维度是高度重合的,规划教育以最便捷有效的方式,为政府部门、规划编制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一方面,现在需求变了,就政府职能来说,不仅自然资源部门需要规划人才,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诸多部门同样需要。 -
回溯本源,应对变化,把握未来
作者:闫凤英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应回溯本源,始终围绕服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面对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转型,需积极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在数智时代,更要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开拓研究领域,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研究和解决动态规划的科学问题,并在教育体系中强化时代所需的能力与素养,城乡规划学科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
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改革焕新
作者:王世福伴随中国城镇化率从跨越50%到超越66%的10余年,城乡规划教育创建了一级学科并持续以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发展,始终紧扣城镇化前沿动态,承担着培养人才、生产知识、社会服务等重要责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原学位条例也同时废止。本次立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在原“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按照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等授予”。城乡规划教育将迎来一个分层级、分类型改革探索的新征程。
-
谨防弃本趋末,推进融合拓展
作者:黄亚平2020年代以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规划行业繁荣景象戛然而止,行业哀声一片,规划从“朝阳”变“夕阳”专业,高校招生遇冷。规划行业及规划教育界同时陷入迷茫,纷纷思考“路在何方”。各校纷纷调整培养方案,在现时低潮阶段,规划教育应谨防病急乱投医,防止弃本趋末、盲目试错。
-
从传授专业知识到鼓励规划思维
作者:华晨未来的专业老师很多都拥有博士学位。依据自己的学术经历去指导博士生可以是轻车熟路,无非是相当于再写一篇博士论文,熟能生巧的学习积累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模式。能够成为老师就是因为学得早,相对于学得晚的学生,老师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成果自然会更多一些。
-
城市更新在学科转型与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阳建强在生态文明宏观背景以及“五位一体”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城市更新日益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城镇化下半场的主要工作。
-
适时焕新 应对变革
作者:冷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与空间管控相关的规划、设计、咨询、管理、决策和研究等工作,专业教育本质就是围绕空间管控这一核心开展的。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高等院校以这一核心为要务培养了大量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建设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传统的城乡规划虽然正经历着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但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仍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作为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多元模式与分类探索:城乡规划学科与教育面对不确定性未来
作者:陈志端近年来伴随城市发展阶段转变、行业变革与管理职能调整、技术革新驱动,城市规划行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而伴随传统规划业务缩减、职业前景走向不明,规划教育也开始弥漫焦虑的情绪。在招生难的普遍压力下,很多高校快速推进了学制压缩、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课堂内的教育信任危机开始显现,传统知识体系无法适应突变的行业实践需求;行业人才的需求大幅下滑,导致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超三成的毕业生从事与规划专业无关的工作。当下需再审视学科发展与教育面临的新态势,厘清学科内核与知识体系,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面向未来需求的人才适配度,提升城乡规划教育的韧性。
-
从学科三大基本特征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作者:卓健当前,我国的规划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城镇化发展阶段变化、行业改革和需求导向转变、数智新技术变革等多重挑战。各规划院校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开展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本科学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适合各校实际情况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