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按语】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重要阶段,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发力点。历经多年高速发展,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城市更新所承载的文明使命?当城市从物质空间的堆叠升维为多元文明的载体,从经济增长的支撑跃迁为美好生活的场域,我们的规划治理体系是否做好了迎接这种范式转变的准备?围绕新时期城市更新的新问题、新特征、新思路,本刊编辑部特邀多位专家,以“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与关键突破”为主题,组织新一期学术笔谈。通过此次讨论,我们也在不断审视和反思城市中可能存在的路径依赖和逻辑困境。

  • 从学理内涵看中国城市更新的意义和实施要点

    作者: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1. 关于城市更新的学理内涵
    狭义的城市更新含义,国内外学者褒贬对此不一。在国外狭义的英文对应语境是urban renewal,主要指1950年代城市改造中的规模性“大拆大建”,尤其以美国为代表。

  • 城市更新中城市遗产需要关注的三个社会议题

    作者:周俭(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活态城市遗产是城市遗产中最大量、最具生命力的遗产类型,是至今还在使用并在持续变化中的城市遗产,是城市机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在城市更新中面临挑战最大的遗产类型。

  • 规划赋权自主更新:破解产权难题的路径

    作者: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及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压力,传统开发导向的拆除重建式更新和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面临严峻挑战。

  • 政府主导下国企全流程统筹片区改造模式:厦门湖滨片区案例

    作者:侯雷(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教授级高工)

    厦门市湖滨一里至四里片区(以下简称片区)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建设的多层住宅区。片区填海而成,大量住宅采用预制板,且部分建材为海沙

  • “武钢云谷606”:“多元共治”模式下的工业更新实践

    作者:黄焕(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院长)

    工业更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热点,武汉是中国传统工业基地,工业更新先后经历了厂区原址改造、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旧工业区向科技园区进而向智慧园区转型等阶段,更新模式也逐渐由单一的政府或市场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 以社区更新思维推动都市边缘区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

    作者: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 都市边缘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社区更新
    都市边缘区发展正在经历从“土地储备”到“功能飞地”的价值重构,过去一直被视为城市扩张的“过渡带”,依赖地产开发模式推动发展,随着增量时代终结及“撤县设区”“镇改街道”“村改社区”等去农化政策推进,其角色亟须转变。

  • 晋江市青阳街道“阳光里”项目是福建首例、全国前五的居民出资老旧小区拆除重建类自主更新项目。该小区由无产权、无配套、无学区的“三无小区”更新后变为有明晰产权、便利设施、优质教育的“三有小区”,“政府引导、居民出资、市场开发、自求平衡”。项目于2023年7月完成签约,目前已动工。

  • 合作生产理论视域下社区更新的治理创新与实践启示——以顺德东风村共建基金模式为例

    作者:赵楠楠(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芮光晔(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周雅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1年起,顺德东风村通过参与式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公共空间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广东德胜社区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社区共建基金,重构政府、市场、社会的多维关系,在社区参与者和多元社会组织间形成包容性合作生产治理联盟,构建“多元融资复式—社区共建共治—可持续更新”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为破解社区更新的融资困境与治理失效提供了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实践样本。

  • 政企村协同驱动工业区更新:永康陶瓷厂片区的实践启示

    作者:盛鸣(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沈丹婷(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低效工业用地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浙江省永康市陶瓷厂片区更新以“分类产权整合+政策激励约束+空间精准适配”的多维框架,探索破解低效工业用地更新的权属复杂性与产业匹配难题,为县域尺度存量更新提供可复制的政企村协同范式。

  • 活态遗产:上海承兴里“留房留人”更新实践案例

    作者:俞静(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上海里弄遗产大部分保持着原初功能,至今仍在使用,具有典型的“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特征。关于里弄保护的重要性各方面已有共识,但如何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相关的路径和方法依然存在巨大分歧。

  • 构建城市更新三级联动财务分析框架,支撑多样化更新模式组合

    作者:林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柳应飞(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高级规划师)

    存量发展时期城市更新面临更大的资金困境:一是征拆成本过高困境;二是政府投入乏力困境,即单纯依赖政府公共投入输血式的更新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空间增值在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间的错配,为政府带来巨大债务负担,长期不可持续。

  • 成都“烟火玉林”:走向社区景区化的更新与治理创新

    作者:赖文韬(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乡规划师)

    伴随着居民美好栖居需求的升级,“重建附近”的呼声日益高涨,旅游活动不断向城市末端渗透,推动社区开始从“栖居地”向“旅游地”演绎。通过“社区景区化”更新,旅游要素持续介入社区空间功能与社会网络,带动产业复兴与文化传承。但这一过程也面临过度商业化与社会异质化等结构性风险。

  • 成都君平街89号院1栋自主原址重建案例介绍

    作者:钟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赵偲圻(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工程师);姚南(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助理、二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成都市君平街89号院1栋位于青羊区一环路内,是1964年建成、独立宗地的三层住宅,2022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为17户居民所有,2022—2025年按照成都市《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工程规划许可办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探索自主更新,为成都首例居民自主重建更新案例,主要创新如下。

  • “国资持有、市场参与”模式焕发驼铃古道新生

    作者:张帆(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杨慧祎(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三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驼铃古道”是明清时期京西的主要货运通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以骆驼为运输工具得名,位于今天的模式口大街,仍保留原有空间结构。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下简称模式口)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已呈现衰败状态。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