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宅京记》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所著的《历代宅京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又称《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氏所编《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姊妹篇。《肇域志》专记舆地,《天下郡国利病书》重在政事,《历代宅京记》则汇记历代都城史实,是我国第一部辑录都城历史资料的专书。
《历代宅京记》的抄本很多,刊本也有数种。本中华书局的版本,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来贤堂刊本为底本,并参校《槐庐丛书》三编本、《碧琳琅馆丛书》本和背景图书馆藏的清抄本,选用了顾氏甥徐元文、扬州阮元所作的两篇序。
-
《明宫史和金鳌退食笔记》
刘若愚,《明宫史》,北京出版社,1963
刘若愚(1584-1645年)是明末宦官,其著作《明宫史》是一部记录明代宫廷制度、礼仪、生活及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该书主要内容包括:
金集:宫殿规制
木集:内府职掌
水集:内臣服佩
火集:饮食好尚
土集:内板书数
《明宫史》详细记载了明代宫廷的组织架构,以及宦官体系的等级、职责及其在宫廷政治中的作用,梳理了明代宫廷的礼仪制度,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祭祀、朝会等重大仪式的流程与规范,记录了宫廷服饰、饮食、车驾等生活细节,以及宫廷节庆、娱乐活动(如戏曲、杂技)以及民间技艺传入宫廷的情况。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了明代宫廷的真实面貌,是研究明代政治史、宫廷史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其内容兼具史料性与文学性,既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细节,也体现了刘若愚作为宦官文人的独特观察与反思。
-
《南部新书》
《南部新书》是北宋文人钱易所著的一部笔记体著作,以记载唐代至北宋初年的朝野轶事、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为主,内容广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南部新书》虽非城市史专著,但其对唐宋城市生活、管理制度、社会文化的片段化记录,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观察窗口。
《南部新书》对唐代长安、洛阳以及北宋汴京等城市的描述,虽多为片段,却生动记录了城市生活的微观场景。例如:书中提及唐代长安“坊门夜闭”的宵禁制度,以及北宋初年汴京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复开张”的繁荣景象,反映了从封闭的坊市制向开放的街市制过渡的历史进程;对酒楼、茶肆、瓦舍等场所的记载,展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扩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如“茶汤巷”等街巷名称的记载,为复原城市商业布局提供了线索;对运河、桥梁、官署、寺庙等设施的零星描述,可与其他史料互证,补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
书中记载了唐代长安“金吾卫”负责治安巡逻,北宋汴京“厢巡”制度的设立,反映了城市治安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对宫殿、城门、街鼓等礼仪性建筑的描述,体现了都城建设中“礼制”与“实用”的平衡。
-
《校正三辅黄图》
《校正三辅黄图》是由张宗祥校录的一部重要古籍,其原书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成书于六朝时期。这本书主要记述了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尤其是以汉都长安为主,涵盖了长安城及其周边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沼池、台榭、府库、桥梁、文化设施以及礼制建筑等内容。它不仅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张宗祥(1882—1965),字阆声,号冷僧,是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他一生致力于文教、图书事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抄校古籍无数,其校勘的古籍多达300多种。《校正三辅黄图》便是他众多校勘作品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
张宗祥的校录工作以严谨著称。他在校正《三辅黄图》时,不仅对文字进行了细致的校对,还参考了大量古籍,力求还原其真实面貌。他的校勘成果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古籍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本书为[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的合辑。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作者张爵,字竹坡,明代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在任职期间积累并整理北京五城(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的坊巷胡同资料,涵盖了明代北京城的三十三坊及其所属胡同。
《京师坊巷志稿》由晚清学者朱一新编纂,以明代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考据,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完成此书。在时间维度、内容深度和考据方法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系统梳理了北京城自元代至清末的坊巷演变轨迹,涉及正史、方志、笔记、碑刻等多元史料。一桥一井,寺观会馆,诗词人文,皆有记述。原为《顺天府志》的坊巷部分,后独立刊行。
本书1962年3月由北京出版社
将以上两书汇集在一起出版,定价0.88元,董先生1962年5月16日购于上海古籍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