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探索:同济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 学术笔谈
作者:《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编者按]1922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了一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基础课程,标志着规划学科建设的起点。历经百年,在一代又一代同济人的努力下,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实践服务等全方位发展,引领规划专业和学科建设,推动规划行业变革创新,在国内外规划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本刊特组织“百年探索:同济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笔谈,邀请各位专家、学者、校友分享自身经历、观察与思考,共同记录百年探索历程。
-
同济早期的规划博士培养
作者:孙施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81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88级硕士研究生、1991级博士研究生)1991—1994年,我师从李德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点在1986年即已设立,我入学时也已有几位学长在册,但机缘巧合的是,我竟成了第一个拿到学位证的规划博士。
-
从禁区走出来的《城市社会心理学》
作者:黄承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1953年从浙江大学院系调整至同济大学,1960 年入职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王雅娟整理)同济规划一直在海纳百川、开拓创新中发展,这方面已有很多介绍,我从自身的感受补充一些。
“文革”后拨乱反正,各行各业改革发展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向国外学习的渠道增多了,金经昌先生、李德华先生及不少教师先后到国外访问学习,更加强调规划这门学科的综合性,也邀请美国等国外教授来同济讲学,其中波士顿大学华昌宜教授的讲学,讲解了“美国都市规划膨胀图”,带来的冲击很大,大家都感到非常新奇,城市规划绝非过去静态的理论所能涵盖,现代城市规划一直在向外扩展,我也第一次接触到社会规划(socialplanning)这一概念。
-
同济规划学科建设与城市设计实践探索
作者:郑 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55级 城市建设专业本科生)(李 晴 王雅娟整理)1955年7月我考入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就读。次年教育部批准建筑系新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我与其他同学共31人被告知转为城市规划专业班,转入建筑系学习。
-
对同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陈秉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56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田宝江整理)我是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的,那是同济大学第一次以“城市规划”专业名称正式公开招生。同济大学有了城市规划这个独立专业名称以后,我是第一届学生。在我前面还有一届由原“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分出30名学生转为城市规划专业,所以我们是第二届毕业生。下面结合我的求学、教学和工作经历,分享对同济乃至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
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科的缘起与发展
作者: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56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肖建莉整理)1955年我从部队复员,决计读书,我的姨妈叶懋英是同济附中的校长,她鼓励我考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建筑学很有名,要加试素描,我从小喜欢美术,而且学制是六年,我觉得要学就要好好学,六年制肯定学得更多,所以就有了报考同济的想法。
-
规划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作者:张庭伟 (伊利诺伊大学荣休教授,国际中国规划学会 (IACP)前主席,同济大学1963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78级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1922年起德国教授就在同济大学开设了一批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打下了同济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1931年金经昌先生考入同济,曾就读于这些课程,他在1946年归国并加入同济规划学科团队,其后成为领军者。也许当年其他中国大学也开设过与规划有关的课程,但同济的这些课程,不仅位于国内最早的规划相关课程之列,而且在世界上也属先行的一员。
-
选择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我一生的荣幸
作者:马武定 (厦门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同济大学1964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78级硕士研究生)1964年高考前夕,面临填报高考志愿我不知所措,因为这是对自己今后将从事的职业或人生道路的选择。我的家里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因此也无法给我出主意。听一位同班同学的哥哥说,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都是很好的,于是我就把他们作为第一志愿填报了。成为同济规划专业的学生,这是我人生的一次最重要的选择,也是我至今最值得庆幸的机遇,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幸运。
-
同济的给予: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
作者: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同济大学1977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82级硕士研究生)在近40年样式繁多的专业工作中时时都能感受到同济的工科教育所给予我的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和规划师的职业价值观的养成。
-
祖国的发展需求是我们的研究动力
作者:戴慎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77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我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执业者、教师,受益于同济规划学科的恩泽,深深感悟于其发展的动能和奥妙。
-
同济规划,百年成林,卌载立人
作者:黄明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78级城 市规划专业本科生)欣闻同济规划学科办学已历百年,回想个人沐浴同济规划的阳光雨露四十余载,感慨万千。
-
地理信息应用于城市规划的简短历史回顾
作者:宋小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78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84级硕士研究生)1980年代中期,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团队开始地理信息应用的研究和教学,至今大致可分为4个时段:①早期萌发、理论学习;②实用系统研发、初期教学;③沿着若干方向深入研究;④涉足时空大数据。
-
开创与传承
作者:赵天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同济大学1979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00年前(1922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了一批由德国专家为主要教师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城市基础课程,构建了同济大学当时八大工科之一的“城市工程学”(Städtebau),开创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先河。在这个标志性的新学科创建中,同济大学吸引并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和专业教育的先驱者。
-
同济规划百年——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从四年制到五年制的跨越
作者:周 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同济大学1980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84级硕士研究生、1998级博士研究生)我1980年进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获益于同济规划专业老一辈老师们对规划专业的第一次全面布局。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同济规划专业在全国高考恢复后,在董鉴泓教授的倡导下开始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布局,将“文革”前以建筑、市政工程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经过3年左右课程体系建设后,拓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视角、全局性的专业教学体系。
-
教育已百年,认知在路上——纪念母校同济大学规划教育百年华诞
作者: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1982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今年是母校同济大学开设规划设计课程的百年纪念,是中国现代规划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对正确认识规划学科,探索新时期规划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我作为一名受恩于母校的城市规划师,今年也恰逢入学40周年。回顾在母校学习4年的收获,反思近年来的工作体会,切身感受到同济大学的规划教育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也从众多校友对国家的贡献中体会到同济大学规划教育对国家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影响。通过这些年来和母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系列活动,我个人体会同济规划学科建设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