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3-12-09 作者:赵天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同济大学1979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100年前(1922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了一批由德国专家为主要教师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城市基础课程,构建了同济大学当时八大工科之一的“城市工程学”(Städtebau),开创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先河。在这个标志性的新学科创建中,同济大学吸引并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和专业教育的先驱者。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成立了建筑系,同时创立了城市规划教研室(初名为都市计划教研室),当时教研室由金经昌、冯纪忠、哈雄文、李德华、董鉴泓、邓述平等6人组成,金经昌任主任。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国首个“城市规划专业”并开始正式招生,直到“文革”前的10年中,培养了新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第一批毕业生,为再一个10年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大发展,尤其是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开启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原始能量与启动驱动力。

1977年恢复高考,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同时恢复招生。1979年,对城市规划几乎一无所知的我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成为“新三届”的一员,我们这一代人基本没有受到系统和良好的基础教育,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乃至世界观处于混沌或空白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大学的学习对于我们既是系统的专业教育,更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美术课(素描和水彩)和设计基础等课程启迪了我们的审美意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和城市系统工程等课程培养了我们的科学与逻辑思维能力;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和建筑历史开阔了我们的专业视野;还有一系列的城市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城市给水排水、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保护等课程,以及从建筑设计到城市总体规划等大量的设计课程,我们从中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也构建了我们的现代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启迪我们思想的老师们,他们的博学与专注、严谨与优雅、严苛与亲和,都通过言传身教深远地影响着我们,多年后我们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那些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们都是这个学科领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最初创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的6位先生之中,金经昌、冯纪忠、李德华、董鉴泓、邓述平都是我们的任课老师,而我们未曾相识的哈雄文先生,对于我毕业后任教4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学科而言,则更是一位先驱者和领路人。

哈雄文1927年于清华学校毕业,193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学和艺术学两个学士学位。1958年由同济大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筹办建筑学专业。1959年,哈工大土木学科独立发展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雄文先生继续主持筹建建筑系,同时创建了城乡规划研究室,带领十多位青年教师开展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编制了“城乡规划研究报告集”,并为创办城乡规划专业做准备。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规划专业申办均未成功,直到1985年哈尔滨建筑工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正式获批并开始招生。哈先生多年始终关注着建筑与规划学科的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后,哈先生置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于不顾,再次挑起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科建设的重任。1959年就跟随哈雄文先生的3位青年教师(郭士元、韩原田、姜桂芝)已经是我们眼中的“老先生”,他们20多年来执着地坚守着办规划专业的希望,并做了持久和大量的准备工作,1985年正式招生时的城市规划教研室共有专业教师8人,郭士元老师为教研室主任,其余7位老师均源自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韩原田、姜桂芝两位老先生1960年代初曾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进修,冯志行、王金两位中年教师1980年代初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进修,赵天宇、陈伟和黄玉兰3位青年教师1983和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学40年,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了数千名城市规划的专业人才,学科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母校同济大学115岁生日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创建百年之际,仅以此记述并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