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 [编者按]自1922年同济大学首开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来,规划学科建设已走过百年历程。回望历史,规划学科始终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实践,不断创新;面向未来,行业变革、技术迭代、社会演进等给规划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冲击传统规划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内容方法。学科建设需要超前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划教育更需要努力探索适应未来趋势的新方向。为此,本刊编辑部以“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规划教育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未来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思考引领时代的规划教育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 城乡规划学科的挑战、变革与未来方向

    作者: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城乡规划学科在诞生之初就与在城乡中生活的主体即市民和村民密不可分,并随市民和村民的需求的提升而变化。不管什么时候谈城乡规划都不能脱离人的基本需求,这就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决定了规划学科人才培养的期望。

  • 迈向“通专融合-多元创新”的清华规划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作者: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城市规划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门人才急缺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更全面的发展潜力,为此各高校普遍加大了通识课程比重以及专业转换自由。新修订清华规划本科培养方案总计151学分,其中就包含52学分通识课程,充分依托学校综合优势扩展学生的思政、文理、写作与沟通等全面素质;此外规划专业还在学生自主课程中引导性设置了9/11学分(人文社科/工程技术方向)的数学增强模块,以弥补以往培养方案在数学能力上的不足。

  • 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敲响规划学科的警钟

    作者:陈 天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6月以来,高温热浪席卷西欧、北美多个国家与地区。7月,我国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多地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粮食生产、生态系统、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造成了重大不利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倡议与行动已广泛开展,但从城乡规划学科来看,对于超出预警范围、突破阈值的高温灾害的准备远远不足。

  • 适应社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思考

    作者:李和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这与城乡规划作为实务工作开展的社会实践及其需要密切相关。也正是如此,其关注的重点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而不断丰富和变化,从早期主要关注城乡物质空间形态,到1950年代将物质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再到1990年代加入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21 世纪融入公共管理并逐步导入大智移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学科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成为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 城乡规划学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科的本质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体系,城乡规划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它的知识体系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交集,不少处于城乡规划学学科边缘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十分接近,甚至几乎一样,只是在名称或表述上有所差异,以便体现在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关联性。

  • 规划教育: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黄亚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规划学科及规划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必须契合国家各阶段发展需要,不断变革创新,但这种变革应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 以耐心和勇毅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

    作者:周 婕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从鱼到人”,现代人经历了几亿年的演化,人类文明史经历了上万年的发展。从学科的概念来说,数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都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时间是规划人、规划学科讨论问题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那么,以什么样的时间尺度来回看并展望我们的城市规划学科和规划教育的未来?至少百年吧。百年基业,百年树人。

  • 规划是一种能力——致规划学科的新生们

    作者:华 晨 (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9月是开学季。经历了艰辛的高考,又经历了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和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纠结过程,新生们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学生活。选择了规划学科的同学们一定是幸运的!大学的每一学年都有足量的知识和技能有待获取、体验或质疑,即使达不到再来一次高三那样的紧张学习程度,但绝不会出现课后无所事事的情形。

  • 治理视域下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秦 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面临全球政治经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进入后半程的城市化格局,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议题。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已过百年,回望发展历程,最重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应该是学科发展必须始终扎根于时代需要,始终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实践。

  • 守正固本,更应适新应变

    作者:冷 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规划学科是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多个学科之一,也是重要的支撑学科,如何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未来行业发展需求和理论及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承担重任成为学界迫切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 美丽中国理念下规划学科教育的“三美”价值观探索

    作者:李 翅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城乡规划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规划学科作为一项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的学科,必须树立新时代的规划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整合机制,任何时期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价都要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准则。新时期国家关于城市工作“人的城镇化”的政策、城市发展“一张蓝图”的思路,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也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 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

    作者:罗萍嘉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自19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建筑功 能为基础的物质形态规划和以城市科学为基础的综合规划。目前有的学者认为规划核心理论应坚守空间化特征,城市规划如果脱离了城市空间,学科将难以立足;也有学者指出,规划必须跨越学科界限,才能成功地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与发展诉求下,城乡规划的工作方式由终极蓝图式的规划转向综合性、全周期的规划,规划重心由增量开发建设转向存量更新提质,规划目标从城乡空间布局转向国土空间资源配置,规划教育应该一方面坚守规划的空间属性,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面向相关学科领域实现知识更新与拓展。

  • 城乡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思考

    作者:林从华 (福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明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3年来,各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在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学科建设、技术融合、专业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

  • 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开放模式及教学组织

    作者:毕凌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万物互联的开放时代,对城乡规划这样一个面向未来、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实践型工科专业而言,开放需要更为迫切:这既是国家发展的时势需要,也由教育发展状态促动,更是学科发展、行业转轨和技术更替的大势所趋。行业内涵和边界的拓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提出要求(涵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才层次、执业适应机制等),影响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和重心调整。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直接对接“行业”业务工作能力培养的系列主干课程,其教学效率对于人才培养的品质至关重要。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