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守正固本,更应适新应变
作者:冷 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规划学科是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多个学科之一,也是重要的支撑学科,如何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未来行业发展需求和理论及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承担重任成为学界迫切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传统规划学科在城镇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领域具有长期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淀和较为成熟的工作技术路线,聚焦“空间”基本内核、传承“空间”优势特色一直是规划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根本要义,善于守正固本应当成为规划学科未来发展“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举措。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诞生以来,规划学科就一直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方式转型以及随之带来发展理念和价值观转变的背景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学科在善于守正固本的同时还应审时度势,勇于适新应变,主要体现在学科理论再构和技术加持两个方面:

其一,理论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需要以坚实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知识作为支撑,探索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意义重大。国土空间作为承接和落实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既包含传统规划学科重点的研究及工作对象——城镇空间,也包含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以及陆域之外的海洋空间,从国土空间视角下开展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规划势必对传统意义的规划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传统规划学科以空间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仍然将在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面对转型和变革,规划学科理论自身“再构”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再构”的含义既不同于从无到有的“建构”,也不同于全盘推倒的“重构”,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的完善、拓展和创新以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因此,应当结合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需求,主动纳入在实践工作中与规划产生“交集”的国土安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土地政策、公共卫生、政府治理、公共管理等跨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原有规划学科理论的外延拓展。与此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以及大规模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开展也为原有规划学科理论的重新检视和自我完善提供了新的契机,必须充分把握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通过总结、反思、借鉴、整合和创新,适时、前瞻地开展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规划学科理论再构。

其二,技术加持。面向未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迭代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也将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采集、模拟分析和计算推演等新科学方法的支撑,新技术加持能够有助于人们以科学量化的研判结果,加深对于自然、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的质量,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这是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直接关联到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协调性和操作性的实现。因此,应在规划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中积极融入新技术,以新技术的加持推动规划学科的知识迭代和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科的未来创新发展赋能。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未来多元化规划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应充分依托规划学科所在学校的特点,明确培养的人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践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发挥不同背景的院校各自在规划学科相关领域的擅长优势,实现学科的差异化发展。同时面向未来可能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缺少规划实践的挑战,还应积极搭建规划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