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以耐心和勇毅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
作者:周 婕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从鱼到人”,现代人经历了几亿年的演化,人类文明史经历了上万年的发展。从学科的概念来说,数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都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时间是规划人、规划学科讨论问题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那么,以什么样的时间尺度来回看并展望我们的城市规划学科和规划教育的未来?至少百年吧。百年基业,百年树人。

一个成熟的学科的形成往往需要几百年、上千年的过程,是一个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伴随着学科的背景和内容的自然演进发展而不断逻辑自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很长,规划人不仅要有理想,有远见,更要有耐心。我们现在梳理和回望的只不过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起步的第一个百年史。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到2022年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其就业方向广泛,或在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园林局等从事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及城乡规划等管理工作,或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公司、房地产企业、规划编研机构从事项目规划设计、房地产策划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和研究,以及从事教育和培训等工作。城乡规划专业已连续几年霸榜高招专业热搜榜前三。2022年9月国家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对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认可和“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继续得到确认。从规划设计师到“双师”到与各相关专业的复合交叉所产生的未来新型人才和称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学科在社会分工的职业需求上的重要职能和温度。在我看来,目前的城乡规划学科恰像一位蓬勃成长的青少年,前路广大宽阔,选择“无数”,因此他时而目标清晰,时而混沌迷茫。尤其是在当下规划的行政管理部门因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以及国际时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想真正看清与个体生命能够体验之外的时段,去比较那些遥远的过去的史实和事件,以及更难把控的久远的未来,这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能力。但如果只停留在此,必将陷入虚无论。因此,重要的可能是描清我们所能透知的现在。

以下简略谈谈本人对当下这位“青少年”的认知。

学科是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通过有一定规模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社会需求的职能,它是相关具体教学科目及培养、组织机构和运作全过程的统称。从这个定义来看,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如上段文字所述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的第一个百年的历史起点,从西学东渐到中西融合,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开疆拓土,本土实践,为这个学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学科疆界的迅速扩展使得其边界模糊,体系庞杂,独立性较弱,且还在不断地分解、交错、泛化,目前规划学科还处于一个填充、建构的过程之中。这正像一位勇毅又浮躁的青年。规划学科还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凝练,来接受实践的检验。

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一直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学术更是其衍生物。过去的人地关系、城乡关系、城市功能布局等研究是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背景之下的,而未来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科技进步将使我们这一代人所能看到的所谓传统的许多东西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新能源、算力、星链、星网将极大地改变规划人对宏观空间和规划方法的认知,新的资源要素、劳动力与劳动关系、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生物界的关系等正在酝酿一次新的巨变,并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全新的规划要素。这是总结、创新并夯实学科基础的契机。这位“青年”生逢其时。

规划教育是规划学科的关键所在,而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塑人灵魂。规划工作的特质要求规划人才是有大爱、有格局、有情怀的全才,既专且通,而非仅仅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器物之才。规划教育要在科目上内容上方法上更有应变能力,更有包容性,以知识的融通来应对时局的各种不确定性。教学中也要更加强调实操和走出去,通过接触社会、接触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加了解百姓疾苦、中国实际状况,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女性的力量。培养具有学习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人才。“普天之下,莫非王(王指人民)土”,空间上不仅能看见山水林田湖草、家庭社区城市乡村,更要看到陆海空天、世界格局。变局之时要以国家安全、人民利益来审视和评价我们的“作品”。城市规划学科对人才的要求很高,目前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规划教育近百年的积累已经到了这位“青少年”开始产出思想创新,包括人文思想创新、技术思想创新成果的时期。我们期待着。

无论时局有多么困难和不确定,一代人终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规划学科和教育要以更大的时间尺度、空间范围,更多的包容,更加韧性的姿态,融入这个大国博弈、技术蝶变的时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本就复杂多变的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