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规划是一种能力——致规划学科的新生们
作者:华 晨 (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9月是开学季。经历了艰辛的高考,又经历了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和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纠结过程,新生们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学生活。选择了规划学科的同学们一定是幸运的!大学的每一学年都有足量的知识和技能有待获取、体验或质疑,即使达不到再来一次高三那样的紧张学习程度,但绝不会出现课后无所事事的情形。想想看,规划学科需要把城市和乡村的每一处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哪会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呢?学长们会吐露出诸如熬夜赶图、课业繁重、复习应考知识点众多等压力之下的怨言。事实上,即使每个学期的学时数已充分饱和,却仍然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纳入课程。因此,设想在有限的学制时段中掌握全部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学习规划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其实新生们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就已经经历了一段完整的规划过程。尽管规划学科的知识量和技能既多又广,但其核心功能和价值也就这么几个:①目标;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③多种可能性;④行动。围绕这几个内容,规划学科以其专业特长为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提供方法、技术和政策支撑,所做的一切在性质上与新生们经历的高考准备和录取过程是一样的。设想考个好学校和好专业作为一个目标并不难,但怎样保证获得足够的高考分数?如何根据个人的特点安排好每门应考课程的准备时间?万一发挥失常怎么办?情绪能够保持稳定吗?最后就是填志愿:选什么?万一落选或者捡漏呢?以上每位新生可能遇见的问题均是规划学科的涉及范畴,只是规划学科的具体专业问题更为复杂和综合。

学生在规定学时中获得的规划学科知识无疑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规划学科中的目标选择、如何实现目标以及行动落实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为学生造就面向未来的能力。创造条件让明天发生更好的事,或者制定预案使明天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降低或消除,这不仅是规划学科的课程学习重点,也为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提供了富有智慧的思维模式、灵活韧性的应对策略和胸怀坦荡的稳定情绪。规划学科虽然从研究城市空间起家,其学科体系并未健全,但其未雨绸缪、追寻更好以及尊重现实的核心价值观则一如既往地彰显着其学科特点和身份。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面向未来的憧憬中和不确定性中主动作为是人们得以不断进步的信念基础和行为导向。因此,类似于智商、情商、财商等能力,规划学科致力于培养一个人的“预商”。

需要学习的无限性和可能学到的有限性是高校所有学科的常态,规划学科在高校中的学习方式仍然有教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惯常模式,其逻辑依据是教师先于学生获取了知识,然后以授课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规划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得每一位授课者都无法具备全知全能的水平。因此,以课堂为平台,面对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出现的专业问题,师生们共同学习和研讨规划学科中的问题是今后学习方式的一个特点。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教师和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差趋于微不足道,课堂学习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师生们共同进行知识再生产、个性观点的争鸣以及寻猎今后合作团队的汇聚地。网络教育能够使同学们依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规划学科的相关信息,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

由于规划学科不仅为本专业的新生们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每个人的人生培育一种有计划地安排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无论本学科的学生毕业之后是否从事规划学科的工作,无论其他学科的学生目前是否加入了规划学科的学习,同学们早晚都会发现规划作为一种能力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只要还有明天,规划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