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美丽中国理念下规划学科教育的“三美”价值观探索
作者:李 翅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城乡规划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规划学科作为一项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的学科,必须树立新时代的规划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整合机制,任何时期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价都要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准则。新时期国家关于城市工作“人的城镇化”的政策、城市发展“一张蓝图”的思路,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也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具体在国土空间上,包含了自然与生态、安全与效率、健康与公平、舒适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基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规划的教育体系要围绕“三美”价值观展开生态美、环境美、社区美的研究。

一、生态美:夯实美丽中国基础,迎接“双碳”时代

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议题,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低碳社会建设。

城乡规划学科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发展方面,要重点体现国土空间体系下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低碳城市发展、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内容;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自然保护地体系与生态修复、绿色街区规划与低影响开发等规划技术课程,并结合具体规划的编制,将知识点教育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适时根据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不断修正课程体系内容。

二、环境美:强化城乡环境友好,建设智慧人居

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和内涵是人与自然共融,不能以损害自然的代价来实现文化发展。人类只有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创新,才能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规划学科需要进一步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建设,以生态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加强城市生活空间的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生活环境友好;重视产业的迭代与规划布局,以职住平衡和创意空间促进工作环境友好。在课程建设方面,在传统公园绿地规划基础上融入生物多样性教育,加强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建设。

三、社区美:规划教育服务社会,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我们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生活空间是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住区空间的环境规划提升,还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体现居民生活公平与尊严的空间正义,以及体现社区的凝聚力。

规划学科在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更新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几乎所有的特大城市、部分省会城市都开始实行社区规划师制度。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实行责任规划师和高校合伙人为主导的“1+1+N”制度,高等院校师生走出课堂,遍布城区的街道和郊区的乡镇,展示了规划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规划学科在推行健康城市、韧性社区的建设方面,在倡导环保生活理念、低碳出行方式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城乡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宜居环境。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目标,建立与建筑学、地理学、文化景观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共同构建美丽宜居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