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 “人民城市设计:创新实践与思考”学术笔谈

    作者:《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主编按语]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三年后,这一重要理念被纳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规划学界一直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本刊主编吴志强院士在第1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将“人民城市设计”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2022—2023)之一,引领规划学界对这一方向的持续思考。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13位专家进行“人民城市设计:创新实践与思考”学术笔谈,专家们以具体的15个“人民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问题刻画、内涵辨析、实施路径、政策机制四个方面对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将他们的观点呈现如下:

  • 城市公共空间营建与公共利益维护

    作者: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源于国家快速发展的管制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保底线”基本框架,本身存在许多可优化的地方。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设计的处境颇为尴尬。一方面,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约,城市设计编制甚至无法优化路网和街区,沦为“拍脑袋”控规的“装修”美化,以至于“小街区、密路网”这样的基本城市设计手法都是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明确指引下才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细节远比控规丰富,许多设计内容无法纳入现行控规条文,一些因应控规管理方式而摸索出来的城市设计导则控制指标,如“贴线率”等,并未达到实际的实施效果。许多城市设计发布时精彩纷呈,实施过程中逐渐面目缺失,丧失品质,常常不了了之。

  • 以共有、共享、共治的理念建设美好城市家园

    作者:司马晓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开展“人民城市设计”,不仅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指导城市规划设计,更要站在“人民城市”建设的高度来通盘 思考规划设计的实践问题。“人民城市”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的历史维度生成的重要思想,是在全国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人 口在城市中居住的关键阶段提出的重大执政纲领,是新时代党 和国家推动城市工作的行动指南。建设人民城市,对于“城市 中国”时代的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 建构“规建治”城市规划新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相关规划的逻辑与关系

    作者:邓 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加关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工具,设计和建构有效的规划体系正是人民城市设计优先需要思考、创新和实践的方向。然而,在空间规划改革过程中,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已被打破,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尚需探索和建构。此外,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包括微观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规划内容主要关注二维平面的管控引导,难以适应复杂的存量空间更新需要,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甚至成为工作推进的障碍。

  • 人民城市:共享与宜居

    作者:邓伟骥 (福建省勘察设计大师、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虽成就举世瞩目,但着眼国家战略使命,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厦门要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围绕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解决特区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首要矛盾,仍需努力让全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使厦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下面以创新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案例体现共享和宜居的人民城市谈几点思考。

  • 为满足“多样态”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设计

    作者:邱衍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当我们聚焦到城市中的“人民”时,会发现人民是多样态的,既是群体也是个体;群体与群体间、群体与个体间、不同个体间的需求会存在不同甚至冲突。我们用“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去规划设计城市,看到的“人”不同,关注的人民需求就不同,惠及的“人民”也就不同,规划设计的价值导向也就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地换位思考,在用专业技术手段去解决大多数群体需求的同时,也要用“多样态”人的视角和立场去审视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更好阐释新时代“人民城市设计”的理念。

  • 一枝一叶总关情——沈阳人民城市建设实践简述

    作者:毛 兵(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人民的城市,不一定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有情感的,不一定是新奇的但一定是有温度的。只有沉下心去倾听、去丈量、去体会,才能把握住街区流动的活力和城市律动的脉搏。城市发展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建设,更是社会精神的凝聚。近年来,每个城市都在努力彰显自己独有的特性和魅力,讲述浓情的历史和故事。沈阳,正在振兴发展的征途上既带着激情也带着温情去营造美好家园。

  • 微改造,精提升,优化完善城市中观组织——存量更新时代人民城市设计的创新之路

    作者:陈前虎(浙江工业大学健行特聘教授,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

    从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当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建设潮”落下帷幕之时,正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潮”的开启之际。在这“潮起潮落”之间,“微改造,精提升,优化完善城市中观组织”已成为存量更新时代人民城市设计创新实践的重要途径。

  • 降低制度成本:人民城市设计的底层逻辑

    作者:洪亮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城市更新分会委员)

    大李村是武汉东湖风景区桥梁社区的一个自然村湾,约150 余户。位于东湖磨山景区二环线东侧。2018年5月受东湖风景区 及武汉市第十九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组委会 (马拉松赛道经过该 村) 的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团队,联 合规划、建筑、景观、艺术、公共管理以及社会学系师生,以 景中村“微更新”改造方式对村湾整体环境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指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本,不断满足人民对城市空间品质的需求,也是“不忘初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 以“活动—内容—空间”为序开展城市设计

    作者:王富海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 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发展正在从急风暴雨式的铺陈建设时代进入细水长流式的更新运营时代,城市设计工作的侧重点要从服务于空间供给转向提高空间的使用质量,特别是聚焦人民群众的使用需求,因而对城市设计的原则、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本文是在设计原则上的一点思考,要调转过去以“空间—内容—活动”为主的优先顺序,以“活动—内容—空间”为顺序开展人民城市设计。

  • 基于家园理念的人民城市设计实践与思考

    作者:匡晓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同济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城市空间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1986年,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开拓者金经昌先生给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寄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要从人民需要的长远利益着想”。同济规划师生一直谨记着金经昌先生的言传身教并付诸实践探索。以杨浦滨江地区城市更新为例,2010年我在主持的杨浦滨江地区更新城市设计中就提出了“面向市民开放、形成公共活力和回归拥江发展”的设计理念。随后由章明教授主持的杨浦滨江一期景观设计,完成了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初心。

  • “以人民为中心“——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规划的多元包容探索

    作者:周 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规划用地面积12.7km2,是雄安新区率先落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支撑启动区建设、探索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创新模式的先行区。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多元包容”为导向,以“场所、尺度、差异、复合、慢行”为关键词,在容东片区规划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