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人民城市:共享与宜居
作者:邓伟骥 (福建省勘察设计大师、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四十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虽成就举世瞩目,但着眼国家战略使命,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厦门要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围绕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解决特区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首要矛盾,仍需努力让全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使厦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下面以创新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案例体现共享和宜居的人民城市谈几点思考。

健全专项规划体系。探索构建厦门特色“三级三类”空间规划体系的同时,持续创新完善专项规划体系,是市民共享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和营造宜居之城的基础。厦门已完成近30项涉及教、文、卫、体等涵括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和城市功能间的均衡配置与动态链接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政府的一种公共政策,一是在落实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共享均等化同时统筹一定程度市场机制在城市空间上的协同,二是保障全体市民功能性宜居基本需求以及人文性宜居要素保护、传导和指引,三是重点指标上强化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对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的平等享用、对公共资源的平等享有。如住房发展专项规划凸显基于职住平衡统筹原则进行廉租房、安置房、人才保障房布局与供给;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凸显基于完整社区营造、历史文化传承、城市空间功能结构优化转型等形成分类施策、动态更新体系,落实“品质型”提升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塑造共享公共空间。基于厦门的山城海格局,山体保护规划、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步行系统专项规划等公共空间配置管控与动态链接的共识,为塑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建设共享公共配套产品提供可持续的空间保障。以新落成极具时代感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和筼筜湖畔公共温泉为例,如果健康步道是一部宏大城市交响乐章的话,湖畔公共温泉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它们都是公共空间“品质型”提升的精彩案例。项目建设改善和活化现有的公共空间,全开放、无障碍、智慧技术加持,能够为所有人群提供便捷、安全、健康、友好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让市民真切体验到共同创立美好生活环境,共享公共资源所带来的获得感、成就感。一方面满足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安全性、健康性、方便性的功能性宜居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凸显人文性宜居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建设,尤其在积极应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关心弱势群体等方面,优先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考虑,让参与其中的任何人都感到各得其所,能够获得尊重、有机会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数字化智慧化加持。数字技术加持应用是重构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数字思维导入和智慧化集成技术应用:一方面强化从规划体系建构、编制方法、成果集成全过程应用,发挥多源数字集成技术分析优势,为政府各规划公共政策决策,优先为差异化人群共享公共服务,推进城市宜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规划数字化成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促进城市建设目标被广泛认知和落实的同时,便于公众参与互动,提升城市共管、共治水平,持续完善的数据治理和系统建设,将不断优化城市运营效率,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使关爱弱势群体的理念能真正地落实到实施项目中,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

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从“高增量”转变为“高质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双碳”目标牵引产业变革背景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变化。“破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键在共享”,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城市设计立足点,就是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城市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关键也在共享,体现城市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对全体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全覆盖共享配置。人人共享的城市是全方位的宜居之城,宜居是城市市民最直接、最迫切的城市发展诉求。美好城市源于宜居之城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品质之城。新的历史方位下,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宜业、宜居城市,空间规划重构、编制方法创新与人民城市设计应把让人民群众获得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放在核心位置,确保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充分尊重和包容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权利诉求,凸显城市规划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