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重庆“大田湾—文化宫—大 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实施方案
作者: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指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本,不断满足人民对城市空间品质的需求,也是“不忘初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早在1985年,吴良镛先生就提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规划设计理念,即人居环境建设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经历40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城市规划建设的内涵也在不断演进。人民对城市的需求从“增量空间”,满足基本生活并服务于经济发展,发展到追求精致、雅致、宜居、乐居的城市空间,以及更加多元化、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结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新时代人民城市设计要实现以人为本,可以从3个维度来解构:第一,改善空间的生活功能以满足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第二,提升空间的多元融合以满足社交与共享需求;第三,保护历史环境与精神场所等以满足审美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重庆市“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传统风貌片区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半岛,面积41hm2。解放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中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并在此指导思想下建设了大田湾体育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人民大礼堂等重要公共建筑,它们至今仍是重庆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地标。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该片区面临空间质量差、可达性不足,绿地破碎、景观类型单一,人车混行、停车困难,文化资源保护与展示不充分,建筑杂糅、风貌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规划设计方案以“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初心为历史蓝本,提出“回归人民的城市”的更新目标。主要措施包括:

1.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基础改善空间功能。通过社会调查梳理民生关切,形成片区更新需求清单。大田湾片区规划方案拆除非核心功能建筑,恢复场地原始肌理,丰富全民健身中心业态;文化宫片区优化建筑功能布局,打开封闭围墙,提高公共性和可达性,回归人民的“学习加乐园”;整体形成“一带三区”的市民共享场所,提升片区健身、修心、观礼的空间功能。从区域角度改善片区交通组织,在大田湾足球场、文化宫广场等处增建地下车库及地下联通道,增加地下停车位1700个,优化地面交通环境。

2.以满足人民的社会交往需求为目标营造公共空间。通过轴线串联,空间连续的策略,将原来的断点式空间以一条1100m主轴串联贺龙广场、文化宫前广场和人民广场,在大流量交通道路上架设上跨连接通道,使市民拥有了从体育场到人民广场的连续的步行流线,形成一条完整的共享空间带。针对不同功能的游园、广场和绿地等进行植物配置、园林景观的专项设计,增设广场节点和活动休憩设施,扩展居民活动空间,营造尺度宜人的活动环境。

3.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依托挖掘空间遗产。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历史地图转译,分析不同时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架构“一轴多支”的“文化经脉”遗产价值空间结构,形成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历史空间展示带。通过对30余栋1.3万m2历史建筑的修缮,整治重要视点视线通廊范围内风貌不协调高层建筑,凸显西南大区整体文化风貌。

“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传统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工程于2022年底实施完成,已经成为市民享受精神、文化、体育盛宴的乐土以及人们了解重庆历史、观察城市空间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