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人民城市设计:创新实践与思考”学术笔谈
作者:《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主编按语]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三年后,这一重要理念被纳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规划学界一直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本刊主编吴志强院士在第1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将“人民城市设计”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2022—2023)之一,引领规划学界对这一方向的持续思考。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13位专家进行“人民城市设计:创新实践与思考”学术笔谈,专家们以具体的15个“人民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问题刻画、内涵辨析、实施路径、政策机制四个方面对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将他们的观点呈现如下:

(1)问题刻画

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本质区别为:传统城市规划服务于王权、皇权,现代城市规划则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现阶段,中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现代城市规划服务的人民主体较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发生了变化,人民不再是刚脱贫的人民,而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技术革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李和平书记进一步地解析这种“需要”为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认为其对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具体地,王富海董事长认为“城市设计的原则、路径和方法”均需做出相应改变。深刻意识到上述挑战的匡晓明副教授指出,“人民城市设计”理念是新时期规划工作“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孙一民副理事长切中要点,认为城市设计与“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

(2)内涵辨析

如何准确把握“人民城市设计”的内涵,是专家们关注的核心议题。除了对“人民城市设计”这一概念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进行详尽的梳理外,在深入剖析该概念后,专家们对其价值导向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讨论:陈前虎教授认为需要直面人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周俭教授指出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毛兵董事长表示“人民城市”应该“有情感”、“有温度”;张尚武教授指出应该从精准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定义设计价值。

(3)实施路径

本期笔谈中,专家通过15个典型案例探讨了“人民城市设计”的实施路径,涉及小尺度的创意空间打造、单个居住区规划到大尺度的如深圳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等。大多数专家均对案例的规划体系、设计、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在治理层面,邓伟骥董事长抓住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强调了数字技术提升城市“共管、共治”水平的重要作用;在投资方面,洪亮平教授富有洞见地提到社会资金的进入不仅能改善环境面貌,同时能带动产业发展和人民收入增长。

(4)政策机制

在“人民城市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地方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机制,正如邓东副院长从战略思维出发指出,我国围绕城市建设的政策机制都针对新城开发设计,因此,需要探索“人民城市设计”的新的政策机制。在具体案例中,司马晓书记和邱衍庆书记观点鲜明,分别指出《深圳市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和《广东省居住社区建设质量专项体检评估》在人民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欣喜地记录了这期笔谈中专家的特别思想奉献,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得益,并期待你们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进一步思考反馈给《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