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规划能做什么?”学术笔谈
作者:唐子来 段 进 王 凯 杨东援 方创琳 陈 雯 顾 浩 宁越敏 屠启宇 王 伟 于涛方 张京祥 赵 民

[主编按语]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一体化发展不仅关系到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对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行政壁垒、区域协同、绿色转型等诸多挑战。
为此,本刊编辑部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规划能做什么?”为主题,组织新一期学术笔谈,邀请13位专家发表来自第一线的观点。专家们的笔谈深刻反映了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张京祥教授指出长三角的一体化过去受到市场与要素流动、配置的门槛制约,那些单纯自上而下推动的、缺乏区域内广泛共识的、停留在空洞口号化的一体化规划都难以真正实施;屠启宇副所长一针见血地提出目前区域战略空间主要还是在自然层予以识别,文旅维度仅限于串联,产业维度规划极度依赖市场调节,科创维度规划低效且不适应日益活跃的主体合作网络;赵民教授认为一些新型园区的规划和开发计划存在地方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亟须推进“元治理”;王伟主任揭示了当前区域一体化常出现的两大问题,即深层的利益障碍导致不可实施和“面子型、盆景型”的项目过多导致不可持续。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和实施。
以下所呈现的即为各位专家对此主题的思想和观点凝练,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紧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规划应在哪些领域、哪些区域有所作为?
针对以上议题,段进院士强调了重点示范区域生态保护和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水乡客厅构思,指出规划设计在解决区域一体化问题中的关键作用;顾浩一级巡视员为解决长三角空间片条的破碎化问题,提出复合廊道的概念,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廊道的统筹上;屠启宇副所长则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应该形成超级城市-区域,其内部都市圈、大都市圈、城市群多重相嵌,这样才能形成扎实的支撑力;王伟主任指出不仅要规划设计“空间容器”,更要规划设计“能量磁石”与“场景舞台”。
(2)如何发挥规划引领和协调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
方创琳教授提出重点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四大方面高标准规划长三角“美”的蓝图,绘制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一体化路线图;陈雯教授则认为规划并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保护机制,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杨东援教授指出区域轨道是支撑城市群内在联系的重要纽带,亟须中心城区以外的城市群空间中能够承载新兴产业,能够吸引与之关联的高素质就业人群居住的社会生活空间;顾浩一级巡视员认为规划要辅助资源向识别出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倾斜,真正实现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或向需要的地方精准配置;宁越敏教授则指出规划要加强统筹能力,要更多关注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
(3)如何创新规划协同机制,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
于涛方教授提出应该遵循复杂巨系统的发展规律,提升和发挥韧性及适应性发展能力;唐子来教授强调作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空间协同框架,长三角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满足国家利益、处置相邻关系、兼顾地方诉求”,聚焦跨界协同和网络研究;王凯院长特别强调了规划的平台价值,提出规划在促进平等协商、解决具体问题和协调体制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张京祥教授则认为其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一套对区域内各成员城市都有正向激励效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激发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动力。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欣喜地记录了本期笔谈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得益,期待你们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反馈给《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PDF预览 中文 | PDF下载 | 2046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