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内在统一性的几点认识
作者:廖绮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

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来说可谓一体两面。

规划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管控的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统筹实现多元目标的治理活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国家对治理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并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目标上,它既包含了自上而下制定底线性规则来实现空间环境的刚性管控,也涵盖了对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的自下而上的战略性思考和发展诉求。

新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所践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简单、静态、绝对的保护,而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后的一种对于更复杂、更睿智的治理能力的考验,是更高层面发展与保护的统筹协调。需要顺应规律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以生态环境来优化、引导城市发展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让生活更美好”。国土空间规划就是要努力在保护中孕新机,在发展中护底线,做到二者的统一协调。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地方政府的施政纲领,必须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兼顾管控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作用,其侧重地方事权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平衡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上要特别体现功力。

为此,广州在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中做了大量科学、详实的工作,在科学认识自然空间与发展空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在发展范式、发展逻辑、发展动能上实现转型,对生态、资源、安全、耕地、民生等强制性内容,分类控制、分层落实,以保障未来的广州具备抵御自然不可抗力的刚度与韧性;同时,突出总体层面的结构性控制思维,从而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公平的发展。

在刚性管控方面,广州建立了刚弹结合的规划管控体系、健全了横纵衔接的“市域——片区——单元”的分级传导体系,保障规划中的刚性管控内容得以有效传导和落实,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通过完善“大三线、小三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绿线、蓝线、紫线的底线管控机制,加强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层级传导和实施监督,实现对资源总量和利用效率、空间管控底线的管控。尤其在“大三线”划定上,广州坚持保护优先,通过多情景量化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空间与农田保护格局关系,保障城镇开发边界严格避让连片优质耕地,实现连片优质农田保护与城市紧凑发展双赢。通过构建综合“阻力——动力——活力”的元胞自动机城市生长模型,模拟未来城镇发展空间生长,采用市区联动的方式做深做细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同时,按照规划传导体系,完善“规划分区——用地用海分类”的分级管控机制,明确规划分区细化、与用地用海分类的衔接、规划用途兼容与转换等管控要求。建立战略留白区规划和用地管理、预留指标使用管理等弹性管控机制,在保障规划刚性管控的前提下,增强规划的弹性适应能力,灵活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战略引领方面,广州围绕聚焦老城市新活力,主动构建新格局新活力,强化“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地位,提出“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深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乡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广州现状综合实力优势,聚焦“科技创新”“活力宜居”“存量更新”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实现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跃升,在更高质量发展中迸发新活力。在科技创新上,构建以“一区三城”(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主阵地的广州科技创新轴,形成产学研创新要素高浓度集聚、高黏度融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生态雨林。在活力宜居上,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最具活力安全、包容共享的公平公正城市;细化人口需求、优化人口结构与布局,构建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所扶的全龄友好城市。在存量更新上,以“一本账、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一体系”为支撑,通过有序推进的目标计划、精准引导的分区政策、同频共振的更新整备、美好宜居的设施配套、健全完善的存量政策,来实现空间品质提升与价值重构。尤其聚焦未来新老需求叠加后民生设施短板突出的存量改造地区,通过更新优先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配套。

新时代,不忘规划工作的初心,它仍然带有强烈的公共利益导向;它仍然需要进一步从人民的需求着手,着眼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它仍然需要在规制与活力间寻找平衡,发挥规划对于资源使用的干预管控、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引导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