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个设立的城市规划专业,同济规划的实际历程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久远。早在1955年正式定名为城市规划之前,金经昌先生于1947年就在同济大学开设了都市计划与都市工程设计课程,甚至早在1922年,当同济收归国有、土木科改为五年制后,建筑与城市工程学已经成为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必修课程。这一历史堪比世界上其他几个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于1909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设立),使得同济规划在中国具有了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总体而言,这首先得益于厚重的历史积淀。从早期的“都市计画(划)”“市政设计”“城市计划”,到“城市建设与经营”“城市规划”,再到近年来的“城乡规划”,这一经历百年风雨、持久而连续的历程,既体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起步与断裂、复苏与发展、转型与改革、张弛与腾飞,也使得同济规划积淀了除原先的设计类专业方向外,还在城市地理学、城市人口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环境学、城市法规与政策管理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积极拓展,形成了以城市规划专业为主干、以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处理为核心,不断与相邻学科交叉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体系。
同济规划的重要性也来自于高密度的对外交流,它的形成与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从事的大量对外交流密不可分。早在 1940年代,鲍立克等德裔教授就开始在圣约翰大学的“都市计划”课程中执教,毕业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的金经昌于 1947年也成为授课人;随后在19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以苏联模式为主,教学内容虽然以建筑与市政工程为主,但逐步侧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规划与建设;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哈佛大学都市及区域计划博士华昌宜教授来校讲学,不仅使师生们大开眼界,而且触发同济城市规划专业面向社会、经济、人文等领域进行开放,从而引进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设多元化领域的课程。
最为重要的是,同济规划的发展得益于它与社会现实的密切结合。
同济规划的演进不仅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紧密相关,并且反过来也对现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济规划在教育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密切关联,从其诞生之初就已经逐步显现,这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长期紧扣现实议题,而且体现于教师团队本身就在设计实践与政府咨询等领域多有建树,如早年的鲍立克和金经昌都曾在大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担任要职。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同济规划在其中发挥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体现于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长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这种影响进而可以拓展到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对于全国各地众多城乡人居环境的塑造、社会日常生活的引导。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关联性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
总体而言,同济规划的发展特点与上海这座开放而具活力的城市密不可分,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济规划在对外学科交流与国内实践土壤之间不断进行有效衔接,在国家宏观战略与自主学科创新之间寻求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同济风格。
与中国其他院校的规划专业相比,同济规划非常多元而且综合,虽然当前的侧重点依然强调物质空间环境的技术特征,带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但是它所承担更为艰巨的挑战是在教育与行业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2014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又一次面临深层变革,城市建设日趋饱和,城镇发展面临拐点。以往建立在政府主导、大规模新城开发的假设前提下的、业已定型成熟的城市规划模式,未来已经不再完全适用。如何面对逐渐走向成熟的城镇空间、崛起的市民社会以及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更名为城乡规划的专业亟须进行新一轮的范型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同济规划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前沿,在经历了前一轮爆炸式的增长之后,同济规划教育需要有自觉的及时沉淀、反思,为这种调整进行积极的理论与专业方面的准备。如何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以一种更广、更深的历史视角去进行审视,在这一方面,同济规划自身的历史积淀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基础,去迎接当前正在发生的时代变革。紧扣现实的时代脉搏,保持学术的独立精神,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相信同济规划必定能够又一次寻求到合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