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术港湾未来思想明灯
发布时间:2023-11-27 作者:王世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同济大学1993级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级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

从1922年设立“城市工程学”专业及相应课程起,同济大学规划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从参照德国模式到自主专业建设,经历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艰辛,也伴随百废待兴、蓬勃建设的机遇,可谓时光流转、百年峥嵘,犹望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一、学术港湾:规划学子的母港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和贡献知识,既需要服务国家在该领域的发展需求,更需要前瞻全球在该领域的知识创新。城乡规划学学科的学术水准体现在服务国家城镇化进程多维度、多层面需求的人才培养、科研支持、行业影响等方面,也体现在国际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城市治理等学术领域的知识生产及传播能力上。

同济的规划学科,肇始于德国工科教育的引入,服务于中国现代市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与世界先进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坚持市政工程与市民社会并重的知识与技术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济的规划学科始终保持着服务国家城市建设前沿需求,探索适应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规划设计实践方法与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并重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学科评议组召集单位、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与专业评估的主任单位,同济大学在全国的规划教育以及规划实践领域始终处于核心引领地位,2001年的世界规划院校大会,2020年发起成立的国际规划教育组织(WUPEN),体现了同济引领中国规划教育走向世界的决心和实力,成为向国际传播中国规划经验、共享中国城市知识的学术港湾。

感谢母校,我在同济建筑城规学院完成了建筑学转向城市规划的学业,笃定了投身规划教育科研的职业选择,在同济学习的每一个学期,都积攒一份从建筑到城市的知识收获;从事教学科研的每一个学期,都从同济汲取若干从行业到学科的学术营养;从一名同济学子到一位规划教师,每每回望母校,就犹如学术的港湾,停泊着航母级别的学科团队;每每回校交流,就犹如归港的帆船,收获到良师诤友的学术补给。

同济建筑城规学院作为规划学子的母港,深切关联着广泛分布在全国规划行业、管理部门和高校中的校友,本着服务国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汇聚学界业界的城市规划知识与经验,开展丰富密集的教育学术与行业实务交流。每年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论坛,都是一次最前沿思想汇聚的学术盛宴;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则是鼓励和托举青年才俊的学术平台。从《城市规划汇刊》到《城市规划学刊》,始终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以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办刊特色,是学术期刊中的一盏明灯。

二、思想明灯:规划学科的灯塔

中国的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是伴随中国进入城镇化率超过50%的城市时代应需而生,主要设置在建筑类院校,设置于地理类、管理类、农林类院校的学科也需要相当力量的建筑教育作为办学支持。在主要建筑院校中,城乡规划的办学一般是融于建筑学的学科平台,以专门化的方式逐步建设发展至一级学科。同济的城市规划学科则是中国建筑类院校中与建筑学学科并行共进的典型,既与专业建制的历史渊源有关,也深刻反映了规划教育在建筑学科中相对独立的属性。从学科肇始的百年回顾可以清晰地看到,发轫于1922年的“城市工程学”专业到随后筑基式的“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秉持市政工程、空间设计、系统研究并重的学科精神一脉相承。从1952年院系调整时设置“城市建设与经营”(简称“城建”)专业到1956年正式的“城市规划”专业,从二级学科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到2011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正式设立,因应国家建设和行业之需的办学理念经几代大师传承,同济规划学科的发展保持着与时俱进,始终具备全国最强的师资力量、最齐的研究方向以及优秀的实践平台,在国内长期保持领先地位,起着指引规划学科服务强国梦想伟大航程的思想灯塔作用。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短历时的经济、社会、空间、人的城市化进程,未来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仍然与城乡建成环境品质与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相当差距。2018年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强调生态文明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是一次自上而下直面问题的制度性行动,对学科建设再次提出了拓展创新的要求。同济规划学科,秉持悬壶济世的初心,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上,应该进一步加强规划学科产生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的能力,并为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和空间治理提供价值观与方法论。同济规划学科,百年治学、报国育人,薪火相传守初心、继往开来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