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规划学科的专业精神与学术传统
发布时间:2023-12-02 作者:张 兵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同济大学1985级城市规划本科生、1989级硕士研究生、1991级博士研究生)

2022年是冯纪忠先生、金经昌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创办城市规划专业70周年,也正巧是同济大学开设规划设计课程百年。在这个时点思考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学科发展建设正当其时。在国家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可能是很不起眼的一个领域,但却因为它支撑的实际工作极其综合,因而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规划技术、理论和制度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它的发展历史,几乎可以窥见国家和社会演化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事关城镇乡村的建设,这或许就是规划的魅力吧。

回顾规划学科专业曲折发展的70年,我们可以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同济一所学校了,很多规划院校在推动规划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拥有、共同坚守的规划专业精神,也积淀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传统,都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专业的价值 金经昌先生曾给城市规划1986届毕业生一篇赠言,题为《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他写道:“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住的问题不仅是有了房子就行,还包括许多丰富的内容,包括人舒适的生态环境、一切必要的生活设施、一切必要的文化福利设施等等,还包括生产和工作问题。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和清清的流水,对人的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金先生对毕业生语重心长的嘱咐,道明了规划发挥作用的领域,从生态环境到衣食住行,规划当为增进人民的福祉而努力,这无疑是规划的初心。

改革开放以来,当我国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时,需要重温为人民服务的规划价值。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规划学科专业的建设始终不能忘记这一点。

当“以人为本”成为许多并不合格的规划设计都忘不了贴上的标签时,规划的专业教育和学科发展要围绕什么是这个“人”深加研究和讨论。金先生讲:“城市是为人民自己的需要而建设的,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者别的什么人。”李德华先生也讲过:“希望学生们多花一点心思关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是城市,但实质上服务的对象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而且不能厚此薄彼,弱势人群更该给予更多关注。”在社会公平的问题上,规划这个关涉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工作要自始至终都认真推敲和判断,反思有无有失公平的做法,而专业教育和学科理论应当就此提供更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二、以“做真题”促专业教育的进步

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未来从事规划教育、咨询还是管理,一名合格的规划工作者需要具备太多的本领。从创办规划专业开始,在同济的规划教学中就强调“做真题”。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规划实际工作,在编制过程中从调查、分析、制定方案、多方案比选,学生可以初步体会如何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同时,从规划设计方案到最后决策层做出的选择,学生们已经有机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一些粗浅的规划决策机制和因素,这为毕业后走向社会积累了重要的专业经验。无论如何,“做真题”是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和政治过程的重要窗口。

同济的这条教学经验一开始就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1955 年波兰建筑师访华代表团在考察了我国当时7所代表性的建筑院校后,提出了对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建筑教育的一些分析,指出:“似乎最大的困难存在于城市规划的教学方面。只有上海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有城市规划,并成为一个独立专业。这个专业建筑在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设计上,并辅助以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的讲课的学习上。学这门课程的学生在暑期内做特别安排好的城市规划实际工作。该系的这门专业,在有关这门课程的城市设计与毕业设计工作两方面都表现了很好的成绩。其他的建筑系看待城市规划,似乎局限于将既成房屋排成居住街坊的设计上(周卜颐,程应铨.波兰建筑师访华代表团对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建筑教育的一些意见.建筑学报,1956(1):111)”。值得高兴的是,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规划院校结合规划编制、规划科研等实际工作,带领专业学生“做真题”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了。

在国家大建设时期,规划设计教学中“做真题”,往往偏向于工程和常规的规划设计咨询。我还记得徐循初教授给我讲到1950年代做学生时,学习城市规划专业要接触很多工程施工的内容。金经昌先生和课程老师带领他们在嘉定实地参加一条道路的施工,他们按照课本上学到的道路工程结构知识和施工规程一步一步认真做,几十年过去那条道路仍然完好无损。徐老师给我讲这些的时候非常得意,我现在想起才意识到“做真题”还会有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自豪感。

由此想到,随着规划越来越强调公共政策的属性,“做真题”又该如何做出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之后,教学如何体现出“现代化空间治理”的新特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转型之后,教学如何能够接触到这些“真题”,引导学生在新的工作平台上认识规划过程?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新问题,应该多方面一起研究尝试建立学校和管理部门之间“做真题”的新机制。

三、以创新理论引领学科专业的发展

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点上,这个时期城市规划设计开始摆脱形式主义的规划设计束缚,标志着近代规划向现代规划的转变(李德华,2004)。二战结束后,上海都市计划三稿是具有代表性的规划实践,这种转变是多方面的:区域规划概念引入,规划从全上海市域着手整体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上采取有机疏散理论;邻里单位和其他一些专业名词都是这次规划时首次从外语翻译过来;强调了港口和道路系统的功能组织,强调城市结构,“都从功能出发,一点不从形式出发”。这是我国现代规划实践的重要转折点,而参与这项工作的几位核心人员(如金经昌先生、钟耀华先生等)解放后都成为同济规划专业的教师。

这种里程碑意义的转变,被代入后来的规划专业教学中,但日后传承者并没有“抱残守缺”。进入21世纪,李德华先生曾回忆说,“我们对城市的看法、对城市规划的看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开始主要是建筑的角度,建筑群体空间艺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后来眼光才慢慢扩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在思考、在宣传,看需要哪一方面的知识,引入了社会学,经济学、房地产的知识,我们开始课外活动来推广,许多老师产生了兴趣,各位老师也设定了自己专门的方向,有些人搞经济学,有的搞社会学,有的专门搞心理行为学。这样规划学科就变得越来越宽了。当然城市规划核心的内容大家都要掌握”(李德华先生接受《理想空间》杂志的采访。摘自《李德华文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124)。董鉴泓先生也专门谈及规划学科专业体系扩展的过程和意义。董先生在本科“原理三”的课堂上讲到,学校在本科教育中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规划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规划比较全面综合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较为综合全面的专业认识基础上,培养的是科学的方法和开放的精神,即学科专业的领域拓展不存在任何的禁忌和藩篱。

今天,国家生态文明体制的建设推动了规划体制的改革,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按照国家发展建设的新需要来及时拓展学科专业的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专业理论。规划的价值、规划的理想永远伴随着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既然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那么面对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有助于增进规划专业服务能力的一切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可以成为学科专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