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规划之乡村规划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04 作者:彭震伟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1982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1997级博士研究生)

同济规划学科的百年发展,始终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耦合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同济规划发展的重点在管理和建设我国城市的同时,仍不忘服务乡村的发展建设。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农村正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努力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济规划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农村规划工作,《建筑学报》1958年第10期刊登了同济大学李德华先生、董鉴泓先生等撰写的“青浦县及红旗人民公社规划”的文章和同济大学王吉螽先生撰写的“上海郊区先锋农业社农村规划”的文章。李德华先生等的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组率领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30位同学在上海市青浦区开展的人民公社规划。人民公社规划建立在对公社所在青浦全县状况的分析和乡村的详细调查基础上,对全县的分析包括乡界的划分,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居民点的分布,全县水系与通航河道,乡村对外交通公路与县境内主要道路系统,全县地形特点分析及农作物的分区,现有工业、渔业的分布等;对乡村的详细调查主要侧重在人口和建筑上。当时的乡村规划已经充分体现了城乡融合的和乡村产业、社会服务、居民点布局综合协调的思想。王吉螽先生的文章则介绍了上海市北部郊区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而规划建造以种植供应市区所需的蔬菜及牲畜为主的新农村。

2008年《城乡规划法》正式出台和2011年城市规划由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更名为城乡规划学并升格为一级学科,但是,当时全国各高校规划专业的乡村规划相关教学内容仅零散分布于城市规划原理等少量的专业课程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课程缺少体系化、系统化组织,难以形成教学体系。同济规划学科和规划人才培养把融合城乡的整体规划思想落实到课程建设中,率先在规划人才培养中植入乡村规划建设相关内容,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增设了乡村规划设计的教学环节,2012年开展了青海省西宁市村庄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摸索出“三个教学阶段”的乡村规划设计教学方法,即:现状调研阶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实习开展乡村现状调查;调研报告阶段,研究现状调研资料,结合文献查阅进行选题,完成调研报告;方案设计阶段,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人居环境落实到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经过十余年的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同济规划已经建立了全过程价值观导向的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即以“乡村规划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进而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价值导向,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我国“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规划建设乡村的使命感。在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已建构了乡村规划原理、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乡村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其中:乡村规划原理板块包括城乡规划导论、城乡发展与规划概论(通识课)、乡村规划原理、区域发展与规划、社区规划、乡村地理学(选修)等课程;乡村规划设计板块包括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总体规划实务、乡村规划实务、农村土地制度(选修)等课程;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板块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概论、工程系统规划与防灾、规划法律法规(选修)等课程;乡村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板块包括建筑认识实习、乡村规划实习、暑期乡村调查、乡村科创项目、扶贫行动等课程及实践内容。

在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济规划已进一步建构了以“理论—实践—设计”为核心,经济、土地、生态、管理、社会学等多维度支撑课程构成的开放式乡村规划教学体系,形成了“以价值观培养为引领,以实务研习为拓展,理论方法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相融合”的乡村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了乡村规划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计划、全国各类设计竞赛等多种渠道,有计划地组织参与乡村调研和规划设计,充分融合了乡村规划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乡村规划课程,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