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国土空间韧性——对郑州市7·20水灾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作者:戴慎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已成为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笔者在此提出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的几点认识,对正在进行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出维护与增强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的建议。

一、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的几点认识

韧性城市的基础是国土空间的韧性。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海洋空间是国土空间的主体部分,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城市的经济、人口集聚功能越来越强。同时,极端气候带来的气象灾害已成为威胁国土空间安全的主要灾害类型。韧性城市首要确保人的生命安全,须从区域、流域视野,从人与自然和谐及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升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

从“规划与设计—实施与建设—运行与管理”这三阶段,全过程保持和维护全域国土空间和城市固有的韧性,增强和提升其后续的韧性。

需全社会从这三阶段全过程配合和分工协作,确实有效地保持、维护、增强、提升城市和全域国土空间的韧性,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全过程密切配合协作。

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应坚持“兼容”“兼顾”的理念,多方兼容、平灾兼顾,抓住关键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整体维护与增强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应考虑对生态空间(如蓄滞洪区、江河滩区)内农业空间的兼容;应考虑如何对待和处理该范围内的耕地;如何处置该范围内的村庄;如何既确保村民安全和财产安全,又确保生态安全,保障蓄滞洪的空间容量。国土空间规划既要考虑已建和拟建城市地下空间的自身安全,又要考虑用其增强城市安全,充实完善其平灾兼顾、平战兼顾的使用功能与空间设计。

二、关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维护与增强国土空间和城市韧性的建议

须全方位掌握区域(含市域)和城市的灾害风险与特征。

需多部门(自然资源、应急、住建、水利、气象、地震、地质、消防、人防等主管部门)协作,根据部门的职责范围,划定各类重大灾害风险控制线(洪涝风险管控线、地震活断层风险控制线、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线、油气输送管道风险控制线等)和范围,并由多部门共同商定针对性的防控要求与规定。

需多部门(同上主管部门)协调确定相关涉及安全防灾的空间布局和关键设施规划建设。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全域国土空间要素中,综合统筹划定灾害风险控制线,并落实在国土空间“一张图”管理系统中。

在此基础上,建议郑州市近期需着手开展编制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相关的专项规划。

(1)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安全防灾规划,全面系统地评估市域和城市灾害风险,确定市域国土空间安全格局、防灾避难空间、重大安全防灾设施配置和布局,以及全市域的安全防灾管控规定等。

(2)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综合确定针对性城市灾害总体防御目标,确定各类灾种的防灾抗灾标准,划定城市各类重大灾害风险控制线,进行城市各类灾种的主要防灾减灾设施布局,提出安全防灾管控规定,整体保障和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3)编制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包含所有涉水规划的同期限发展目标,建设标准、网络体系、重大关键性设施规划布局与管控规定、智慧水务管理等;整体系统地保障与提升城市供水安全和供水水质、水环境质量、防洪排涝能力、水资源合理利用效率、水系统正常运行水平等。

(4)编制城市能源系统综合规划,包含供电、燃气、供热、制冷等基础设施的同期限发展目标、建设标准、网络体系、重大关键性设施规划布局与管控规定,智慧能源管理等;整体系统地保障与提升城市能源安全和供给安全、能源配置的合理性、能源利用效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居水平。

(5)编制城市信息系统综合规划,包含邮政、电信、广电、数据、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同期限发展目标与标准、网络体系、重大关键性设施规划布局与管控规定,智慧信息管理等;整体系统地保障与提升城市的信息安全和使用效率,建设智慧城市,全方位推进城市各系统智能化运行和调控,促进城市高效和智能化发展。

(6)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在常规的综合交通规划内容基础上,增加立体交通系统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的平灾兼顾、平战结合等规划设计内容和管控规定;从而整体系统地保障与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7)编制城市总体竖向规划,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建设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总体确定城市各分区和街区的地面控制高程、主次干路的各类主要控制点的路面标高,制定城市竖向建设的管控规定;从而保障和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土方量平衡和经济性、城市空间景观优美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