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基于实践的韧性城市智慧系统实效性、规划新技术体系构建和应急处置制度创新之思考
作者:周建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和系统应对治理,同样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仅从基于实践韧性城市应急智慧系统实效性、韧性城市规划新技术体系构建和韧性应急处置制度创新三个方面谈点不成熟的个人见解。

一、对韧性城市应急智慧系统时效性的反思

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的冷思。在多次应对重大城市灾害发生时,我们多年来精心建构的所谓全生命周期精智完备的城市智慧系统实战实效问题不少,特别是在实战状态之时效性、精准性、实效性更是值得深刻反省和检讨的。这些方案往往大多仅留停留在理论模拟研究和演示端,仿真、模拟或用于灾后倒推原因末位分析端(现在许多所谓“智慧城市+”大多用于出事后所谓复盘马回炮问责用,或倒查回放用),而在最需要智慧的事故前和即时发生实时过程及实时一线事故处置端之“智慧”,却往往苍白无力或无效!加之,若电力系统一出问题,更无“智慧”了!而大多“智慧”类城市系统方案,也大多为立项和验收而做的漂亮动人的PPT或热闹路演的智慧城市方案确实存在好看却不中用,是花巨资建设(或重复,碎片化,难共享,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实战能力和实效差)的城市所谓智慧系统的通病,更有多者放之高阁,大多所谓“智慧”城市系统几年后就失效,废止,或再次陷入浪费或再换花样重建重复(所谓的升级迭代)之怪圈。

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客观规律需求和解决运行关键针对性问题上下功夫,突出城市真实场景的危急难愁盼之需,更不能大而全,小而全,形与美,指标好,数据看,实操差。既要体现平常智慧,更要在一线即时突发重大灾害性事故前中后全生命周期展示有时效性的大智慧和责任担当绩效!所有所谓智能化技术和手段,只能是辅助和补充,都必须以确保“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为一切宗旨和依归!科学和有效的实践,实效,实战之结果更是检验其一切智慧城市系统方案实施优劣的唯一标准!

关于建立智慧城市系统实效评估和问责制度的浅思。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样是必然的,但关键要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中国城市安全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急监管制度和实效(绩效)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建议建立对所有城市智慧系统方案做全生命周期(平时、平战转换、战时、战后)实效评估制度,特别是日常运行和重大灾难实战时所起作用进行实效绩效评价(事前、事中、事后),而且应建立对智慧城市类项目建设所有责任人实行全生命周期终身问责制度!包括专家(前期立项论证者)、政府(出钱组织者)、企业(挣钱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集成商、总包或寡头)、运维者和监管者等。看来,运动式的“智慧城市”类项目建设热真是该全面整顿一下了,否则,“用了无数亿,关键时候无效益,买了人民不满意”!我们教训还不多吗?近期,住建部又要开展新一轮海绵城市试点了,不该多总结前一轮实效而多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海绵城市?

二、应加快韧性城市规划新技术体系构建

我国韧性城市应加快新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导则和法规之新构建,而且,至少包括已发生且已成熟类,已发生正在探索类,未发生需预防类的三大类进行分门别类有针对性进行有效性构建韧性城市规划的新技术体系。

加快建构问题导向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规划新技术规范。韧性城市规划新技术体系的建构须以针对性、迫切性、频发性、突出性和关键性之城市应急防灾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及时精准有效高效为准则。毫无疑问,陈旧落后的城市规划和建管技术标准必须刻不容缓加快“转废改立提”和系统新构建,如极端天气下城市内涝,地下管道,地下车库,地下隧道,地铁,机站及重要公建(医院等)被淹或被毁,原因虽然很多,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维都必须从科学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系统整体反思,如多次重现或频发的“城市看海”等的问题,需要从源头规划系统技术标准和规制上须加快改革和提升,而非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城市发展迅猛,而各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规范标准、导则和法规严重滞后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实践实战需求,而源头的城市规划工作体系中超前性、针对性、实战型新技术体系短缺、滞后、缺陷和脱节莫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新一轮城市更新强化城市韧性应优先更“心”。面对新一轮城市更新大潮,城市更新要更新方面很多,面子里子、地上地下、硬件软件,但历次重大城市灾害事件都证明,新一轮城市更新必须把城市韧性之城市公共安全、防灾抗灾和公共安全防灾放在首要位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样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核心目标和追求。因此,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应更加关注城市韧性之地下优“良心”。由此想到,一轮一轮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城市灾害教训之后,新一轮城市更新什么?优先什么?面子与里子?城市更新更关注地下工程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安全及公共设施达标配置之良心考问:城市内涝“看海夺命”,地铁进水“暗河掉命”,下穿隧道“满灌闭命”,堤毁路塌楼倒“要命”等城市频发灾害和生命之痛更应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新一轮城市更新是否要转型?先从确保城市安全地下基础工程和公共配套提质达标更新开始!从公共安全防灾系统治理、社会救助和精准智治更新开始,而且更应是新理念新阶段高水平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及运维全生命周期更新开始。百年大计,安全第一,而且应始终将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放在优先位置,制定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城市更新强制管控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建议从现在开始制定城市更新方案时必须设置基于城市韧性的对城市安全应急防灾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安全、内涝、地下工程及应对实施预案)更新提标提质专项专章专审,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同步设置运维实施方案,否则,不得交付使用,而且对此专项实施终身问责。从源头解决城市安全类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配套历史和新的欠账,老账必补,新账不欠,提高城市安全感,以答人民生命和良心之考问!天灾无奈,人祸难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责是毋庸置疑的,而加快构建基于城市韧性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关城市防灾和安全之新技术系统和制度性自我改革创新和补短板同样刻不容缓。

三、加快实战一线防灾应急决策处置制度创新

在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面前,形成科学和可操作的一套扁平、灵活和有效的应急决策处置制度设计至关重要,实战状态速度、时间、效率是应急防灾成败之命脉,应急决策处置制度设计更应扁平、直达和灵活为准则,分级赋权,灵活处置。

应急防灾平战转换系统方案之针对性、扁平化和高效性为第一要务。从一般实战而言,面对城市灾害应急处置系统性方案的扁平化和高效性是核心要义,因为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一般而言,城市应急处置理论方案(预案)都是从宏观到微观,强调系统完整和万无一失,而实际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置一线发生实时实战方案往往是从微观到宏观,更强调直达命门,药到病除,精准有效。因此,从实战而言,小而准,稳准狠,药到病除、化险为夷。而城市应急处置及时和时效性是唯一考核标准。城市台风、暴雨和热浪从现代科技水平和实战状态来看是目前前期预测、预警大都是较科学、准确和提前的,此次郑州7·20特大暴雨早就发出灾害性红橙色灾害性天气预警,但还为什么造成如此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每个城市都有健全的系统庞大的防汛抗旱指挥和操作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层级越高,系统的能耗越高,系统层次越多,越到基层信息失真越多!从基层看,如此高和多层次构成的城市应急指挥和实操系统,在客观变成了系统信息的失真和延迟也就最大。(系统缺陷)若在重大灾害来临或实战发生中时,系统上级层层发指令,下级层层等指令,一线又无临战决议处置权或直报权,必然造成贻误战机,酿成大祸!所以,任何应急防灾实战系统方案都须扁平化(下沉)、简化(直达)、明确化(精准)。一般而论,理论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应急实战实操则是从微观到宏观,从预案到平战转换再到实战实时处置,这两者的平战转换的速度、质量和体制机制是系统应对应急防灾的关键,所以城市应急方案的计划精准性和应扁平化,措施(人财物)直达痛点、直达隐患现场和直达一线基层和是战时一线应急防灾抗灾的致胜法宝。因此,城市建立针对性、扁平化、精准性战略为导向的面对灾害天气城市韧性系统方案,更加注重平战转换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之重要改革或创新方向之一。

赋予制度化的一线基层战时应急免责决策权和绿色通道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举措。科学、及时和有效的一线基层实战应急灵活处置制度设计对城市应急战时灵活处置灾情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从实践应急处置时间看,应赋予下级单位(特别是基层一线、现场和临时指挥部)战时免责的紧急决策权,避免让地方政府自己做风险的考量,层层等指令,面对众大灾情,议而不能决、不敢决、不想决,担心秋后问责,因此,城市应积极探索建构应急防灾应设立灵活扁平化的战时指挥决策新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见》中已有该方面的总体要求,在具体实践操作层应加快建立实施细则、办法和方案,并将城市应急战时赋权一线基层免责决策权、直报和规划绿色通道,以制度化加以保障,增加城市应急处置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科学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充分发挥一线基层在战时应急处置时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担当作为,也可有效落实好“预警不作为”的问责机制。总之,防灾抗灾救灾战时直达、扁平和灵活方案和措施之理念制度化改革和创新是迫切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