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源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以追求人民幸福感为导向,设计、建造和运维公共空间体系,提供更为均衡持续、更具多样性和生命力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将是引导存量时代城市补短板、促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
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公共形象、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而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甚至会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对城市的感受,进而影响人们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选择。下面围绕“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协调营造机制”议题,谈一谈本人的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与城市的时空对话。2005年我主持编制了深圳,也是全国首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通过建立整体框架、确定人均面积和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率等指标数据,解决“量”以及均好性等问题,工作重点在于公共空间的“有无”和“系统性连接”。而今讨论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则必须更加关注“空间”与周边的城市功能、城市生活和城市运维,甚至将四季变化共同构成其有机的生命体。它应当是集成“城市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要素,成为链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产品和交往空间的集成系统。传统公共空间只是城市复杂系统中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各类公园、广场和街道;而人们日常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虽然长期处于“配套服务”的角色,却更是人们长期使用、支撑城市运行、促进交流交往的重要生活和空间载体,同样具有公共属性;因此按照这一逻辑,则需要建立广义的公共空间体系。这种突破传统的公共空间边界的“公共领域”产品将会成为引导市民公共活动行为的时空线索,进而成为“人民城市”的核心生长逻辑,发挥更为有效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生活的组织作用。
二、公共空间的魅力在于满足人的多样性活动。公共空间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而是人们参与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公共空间产生的根源是促进高度聚集的城市居民,拥有交往和活动的便利,但2020年初突发的一场疫情,空旷的街道、清冷的公共场所瞬间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物质空间的萧条。可见,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景下,提供更加安全、健康、多样的公共产品和交往空间应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如果我们从人的各类需求出发,围绕城市公共空间集成提供更多元、更便利、更具个性化的广义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并在生活与就业之间建立一种更好的联系,实现人与城市友好交互的空间组织,那么人的服务和交往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公共空间的魅力也因此而生。
三、公共空间的供给运维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切身需求和共同营造。公共空间的所谓“高品质”并不仅仅在于精致的场地、景观设计或者是在消费购物、娱乐休闲趋势的主导下提供更为复合化、多功能的服务设施集成。人们将更加注重空间产品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营造实质上成为“多方参与、多维度合作、不断演进并逐步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动态有机过程。政府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建设并呈现出一个高品质公共空间相对容易,而保持这些公共空间的活力则需要众多复杂的城市要素集成协同和时间的检验。运用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场所营造策略也很重要。在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微更新阶段,一方面要协同多学科跨专业进行深入与精细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另一方面要重视全过程化的公众参与;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公共空间场景的可参与性和自适应性。以我们近期在深圳参与的一个社区共建项目“种子花园”为例:设计团队与街道办、社区工作站、物业公司、业委会与居民开展了多次社区共建花园多方商讨会,线上问卷结果表明90%的家庭都有12岁以下的儿童,这一结果帮助我们确立了清晰的共建花园目标——“儿童友好型社区共建花园,伴随小朋友一同成长”;以标签贴的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简便设计;在建造阶段招募参与者帮助清理场地、厚土栽培、装饰涂鸦;在运维工作坊阶段鼓励居民领养植物并制定养护规则。设计师不再是按照设计原理或美学准则完成一个公园的物质空间设计,而是关注了使用者的活动需求、尺度适配、邻里共建;搭建了全过程公众参与、共同缔造的平台,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为人所用的高品质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