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后疫情时代居住社区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营造
作者:袁昕(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是此次全球疫情防控整体最好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这不仅体现出国家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也说明全民参与和社区防控是最有效的手段。此次疫情使我们意识到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后疫情时代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基础保障。

住宅是人们健康防护的最后堡垒,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隔离、居家办公,社区里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是隔绝外部高流动性造成的高风险,以及因出现社区内部感染而建立自我隔离的有效屏障。此次疫情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封禁措施,通过对社交活动和公共空间的使用施加严格限制,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社区里的公共空间与居民的日常交往和健康关系最为密切,后疫情时代的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目的不仅是提升景观效果,更要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促进邻里交往、建构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为居民的健康提供更多样的休闲娱乐和健身场所,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在封禁的状态下也能够尽可能保持社区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居住社区中的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营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拓展公共空间资源,完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

公共物品的设计目的无疑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但是最好的物品恰恰是要能够满足某些特定的使用需求,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结果一定是折中和索然无味的使用体验,只能解决有无问题并不能体现高品质。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应该是聚焦在对绝大多数人的分类需求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上。社区里的空间资源有限,空间品质营造的重点首先是拓展公共空间资源,精细化设计每一处公共空间的用途,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体系,有集中也有分散,满足不同的公众使用需求,不同的使用人群、不同的使用空间既可以有联系也能够有一定的间隔。

二、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是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实施保障

公共空间的属性决定了其满足公共利益的功用。作为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具有公共效用的资源和条件,如何界定“一定范围”以及怎样满足需求往往成为实施成败的关键。例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件事,通常在实施的制度设计上需要考虑加装电梯的成本和运营费用的分摊机制,同时还需要相关的居民确认同意。但是制度设计如果是要求整个单元所有住户全部同意才能启动,效果都不怎么好,而有些社区的制度设计是占全体住户超过75%同意就可以实施,则进展就顺利很多,即使一层的住户不同意,楼上的住户所占比例也已经超过75%,而且恰恰是楼上的住户对电梯有需求。这种制度的制定者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因为不同意的那部分人可能会将矛头指向制度设计者,通常是社区管理部门,这对社区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充分体现共谋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但又不能片面追求全票同意,公共空间营造要坚持在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努力保障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才有可能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可以发挥更多作用,积极参与方案的沟通、制定和实施环节。

三、公共空间营造与社区治理相互促进

因为公共空间对公众开放,所以我们也经常能够见到很多对公共空间和物品的非合理使用的情况,甚至因为非合理的使用而造成公共设施的损坏和邻里纠纷等。空间与行为相互影响,再好的公共空间,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持合理的使用。例如小区篮球场上跳广场舞,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争执,既体现出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是社区缺乏精细化治理能力的表现。空间营造不是目的,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应当成为社区营造的组成部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营造过程,让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营造与高水平的社区治理和高素质的公民意识培养一同开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这才是抵御未来风险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