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创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社区是城市的缩影。社区也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最基层单元,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居民收入、教育程度、自然环境和国家治理体系等5个方面都会反映在社区治理的设计和创新中。

中国的社区治理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直接反映。比较在德国社区和中国社区的居住体验,我认为中国的社区至少有这些特点是德国社区没有的:

1.我们的街道居委会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深入到最后的一个社会单元,而在德国,国家治理体系只到区政府,很多失业的政府补助、政府开支只有到区政府一级。社区并不属于国家治理的层面,而是一种自治组织。

2.中国社区的属地化管理可能是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可以做到的。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居委会的干部是国家设立的公务员岗位,有比较健全的、诸多的管理职责和范围。

3.中国大家庭的血缘在一些大城市里还有隐性的结构存在。从一些兄弟姐妹的家庭在城市的分布中,可以看到一部分隐性的空间结构关联。而在发达的工业国家是很难存在这种城市某个片区或某些社区中的邻里隐含了血缘的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在中国的下一代可能也会消失,但这种血缘关系可能照样维持着城市中居民、家庭、社会的相互之间的支撑。

4.就算在中国内部的社区治理,南北方、东西部、大小城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更不用比较全国农村社区的差异,会更反映5个要素中间的自然环境、文化传貌、教育程度这3项影响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5.考虑中国社区的治理,也必须放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看到它的动态发展阶段。我们的城市社区既有封建社会的都城留下的街坊管理文化传统,也有现代都市移民集聚形成的近代史多元基因,更有1950—1960年代新村的来源,更多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楼盘”形成的社区。但是,我们都在进步的过程中。

一、从历史进程思考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

社区的精细化治理,是把社区的功能进行精准细化落实的过程。精准细化只是相对于过去的粗放而言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社区是一个生命体,具有动态生长的特点。它的意义在于让社区里的居民生活需求拥有更加落地的承载体和承载管道,得到更多的满足。在存量时代,规划师完成城市设计只是培育高质量社区的起点,而非终点。这种社区的精细化治理,既是解决积累的历史问题的迫切需求,也是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相结合构成的一个时代进步。

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过程,就是监测、维持与培育社区生命体的健康成长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以往的社区是“粗放式”的治理管理模式,造成社区工作难以协调、社区自治程度低、社区环境品质低下等问题,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没有得到解决。未来,社区势必通过精细化治理,逐渐成为宜居、乐业、善治的生活载体,让社区的创新力成为城市创新力的源泉之一。

二、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应以“宜居、乐业、善治”需求为导向

纵观社区的发展历程,从工业文明时期的职住分离,到今天十元动态平衡的“家园”理念,社区的发展更趋于功能复合。横向相较于以办业为主的园区、办学为主的校区,社区空间内产权往往更加复杂,利益群体更加多样。因此,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创新也应是以多元需求为导向,融合兼顾居住者的宜居需求、办业者的乐业需求以及社区管理者的善治需求。当下一些精细化治理实践过度关注管理层面的技术创新,“一叶障目”而忽略居住和产业方面,弄巧成拙,把“精细治理”变为了“过度管理”。

三、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应克服三个难点

需求感知难:精细化治理建立在对社区各类群体需求的精准感知与判断的基础上。但目前以入户调查为主的信息收集方式精度不够,且具有滞后性。因此,亟需感知方式创新,让治理者能够获得最为实时的感知数据,真正回归到社区中间去,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进行空间精细化治理。

资金持续难:由于社区往往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整体上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支撑,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往往与市场并不接轨,在后期经常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未来应关注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以创新驱动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财政可持续。

利益协调难:社区中多样的利益群体往往会在相同空间中产生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利益诉求,很多时候因为参与方参与不积极、短期利益不平衡等原因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精细化治理应设法鼓励利益群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利益协商平衡的过程中,并通过动态的利益均衡机制来平衡各利益方的短期利益,实现多方利益的长期均衡协调。

四、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的三条创新路径

为了突破上述瓶颈,需要完成政府资源、居民参与和智能技术的深度整合,并在以下3个方面实现社区治理创新,让社区的需求可以被感知、让社区的资金可持续运转,并让更多群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治理原型创新:将社区空间视为城市大生命体中的有机生命单元,构建从环境和民意的感知,到理性决策、实施优化的“正向循环”。通过“大智移云链”技术,实现社区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包括“感知——数据库——学习——判断——实施——评估——优化”7个环节,成为社区治理的原型架构。

治理模式创新:未来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将不再是社区这一单一主体的工作,而将是社区与企业、研究院所的有机结合。社区内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需求,研究院所与企业在社区周边入驻,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需求,率先开发新产品,并借助社区这一试验场地,快速完成产品迭代,获得先发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居民的智慧将给予企业和研究院所创新力量,从传统的链条式开发转向为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创新,而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创新产品也将为社区治理带来贡献,并提供资金支持,形成双向促进。

治理制度创新:通过建设完善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每个社区治理参与者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来。例如以积分的形式记录居民和企业人员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贡献,并凭借积分优先获得更多城市公共服务,从而鼓励居民自治,产生正向循环。未来还可以通过社区大数据库所记录的个人标签,更便捷地找到社区治理所需要的人才,提升治理效率。

实现社区的精细化治理,需要让规划师和社区管理者回归到社区居民的身份,深度理解社区的痛点与居民的需求,让社区从泥砖走向人文,使社区真正成为承载生活与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只有在社区尺度空间上先实现精细化,才能逐渐延伸到整个城市的精细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