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武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帮助下,已取得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并成功重启。回顾疫情期间,武汉社区作为防控疫情的基本作战单元,暴露出不少治理效能、设施短板和供应系统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此次疫情,反思社区规划精细治理,笔者认为需要更加精准的时空信息获取,更加精细的空间需求管理,并通过动态更新的规划手段进行响应,才能真正走向社区规划的“善治”目标。
一、破解信息迷雾,精准信息获取是精细治理的前提
武汉历来高度重视空间规划的信息集成工作,在规划时空信息云平台和“一张图”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疫情来看,社区层级信息暴露出精细化不够,及时性不强的突出问题,疫情初期呈现排查信息不清、生活需求不明的“信息迷雾”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信息源大多数来自于横向职能部门和统计报表,更新频次相对缓慢,并对纵向的信息收集反馈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也采取了大数据手段获取信息,但由于存在大量老人、小孩等社区“脱网人群”,难以满足“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防控信息需求。为此,社区规划中应采取“传统渠道+信息技术+社会动员”的方式,通过多源数据集成、多时态数据更新实现精准信息获取,将其作为社区规划精细治理的前提。
二、融入社区管理,空间需求管理是精细治理的要义
需要承认的是,我国社区规划模式较多地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规划经验,与现行社区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突出体现在西方国家社区具有更强的自组织特征,NGO、志愿者体系更加健全,而我国当前推行的是“党建+社区”模式,基层社区更多地作为城市治理环节的末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特点显著,对上工作反馈任务重而面向居民的需求响应不够。为此,应进一步发挥规划“公众参与”特点,探索将社区公共空间需求管理,作为联系服务居民的重要渠道融入日常社区管理。结合疫情来看,武汉探索推动了社区卫生分诊网点服务,设置了社区生活物资“无接触”投放点,开展了居民下楼活动分时管理等新管理模式,都可在社区规划的空间布局上予以提前安排。同时,日常状态下面向居民的停车、健身、游憩、遛狗等各类行为活动的空间需求,也应在社区规划和管理时进行充分考虑。
三、打破一次规划,动态社区规划是精细治理的手段
我国现行的社区规划建设,在法定依据上是由政府批复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具有“一次成型”特征。但从社区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社区人群的社会结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社区空间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社区规划响应不足的情况下,部分老旧社区出现私搭乱建的现象。分析其原由,主要是此类社区的人群年龄、活动特征与建设初期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新产生的生活需求在原有较低水平的配套服务设施中难以满足,使得居民通过自行搭建的方式进行满足。同时,部分政府部门以完善社区配套名义进行建设的社区医疗、养老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影响了社区居民的违法乱建。疫情期间,武汉基层社区各类临时增补设施,也存在缺乏规划依据、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构建一套“动态更新”的社区规划模式,能够对原有详规进行适时修改,并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予以确认,做到依法规划、依规管理。
总而言之,疫情之下的武汉社区,某种程度上集中暴露了当前社区规划精细化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空间和社会网络的地域性集合单元,我们应秉持“规划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在全力改善社区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非物质层面的信息治理、管理机制等问题,并通过创新的动态规划程序、手段进行积极响应,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