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公共空间有效利用——以成都市成华区实践探索为例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陈庆睿(成都市成华区双水碾街道党工委书记)

社区是国家体系的最末梢,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是生活在社区里的人。社区居民的充分发动、积极参与,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是社区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检验标准。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社区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是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的有力途径。社区公共空间在活化人际关系,打造熟人社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拟从社区公共空间活化利用和有效运营两个方面对成都市成华区的相关实践进行归纳总结。

一、社区规划活化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政府为居民提供服务以及居民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客观上需要足够吸引人,让居民愿意走出家门,进入并参与活动。因此公共空间首先应该是亲民的,应该是有家庭温度的,应该是有设计感的;其次公共空间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切合居民需求的,是能解决居民遇到的问题的。

从全国的情况看,目前社区规划还基本是个空白。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规划只到小区门口,仅覆盖政府市政道路、大型基础设施等。除此以外,院落、小区内的空间无人规划,这些公共空间基本无人管理、空间利用率低,设施设备缺少维护。如何活化这些空间,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既满足居民所需,又成为居民交流的平台,各地做了很多探索,成都市成华区创新实施的社区规划师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解决了城市规划进不了小区院落的问题。街道层面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背景的机构或个人作为“社区规划师”,对城市规划涵盖不到的公共空间(例如架空层、闲置小广场、无人照顾的绿地,甚至是面积较大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进行设计,使其活化,具有美观性和功能性。

二是解决了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社区层面组建“众创组”,由居民小组长、物业负责人、居民代表等组成,这类人群对社区、小区、院落的情况较为熟悉,知晓居民的需求,可以帮助规划师更切合实际地选定项目,并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三是解决了社区规划和上位规划衔接的问题。在区级层面组建“导师团”,聘请规划部门的领导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在政策、业务、方向等方面对规划师和众创组进行培训和指导。

通过上述三支队伍的联动,居民全程参与需求调研、项目确定、方案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五个步骤,做到了我的社区我做主;同时政府匹配一定的资金,带动了各方社会资金的进入,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多元共治。

二、市场化运营提质公共服务

近年来,成都市为加强社区发展治理,在土地出让时把还建一定面积的公共空间作为前置条件之一,因此成都市涌现了一大批公共活动空间。这类空间的良性运营成为基层治理面临的又一问题。按照一般的模式,这类空间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各类服务,物业和消耗由政府财政资金保障,空间无自我造血功能,而这些组织提供的服务缺少服务的目的性和持续性,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成华区探索空间的市场化运营逻辑,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的商业属性和公益属性,让社会企业对空间进行整体运营和资源链接,让空间真正活起来。

一是解决了财政持续投入的问题。将空间提供给社会企业运营,社会企业承担全部的运营费用甚至是前期的装修经费,节约了财政资金。

二是解决了服务项目不接地气的问题。负责运营的社会企业由于自负盈亏,因此会进行精确的居民需求调查,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

三是解决了公益服务品质不高的问题。允许社会企业在一定的时段内(如晚间6点钟以后)开设有偿服务项目。由于没有租金的压力,这些服务项目的收费往往低于市场同类项目,而且运营企业为了发挥空间的最大效能,会根据运营状况进行项目更新。服务项目质量得到保证,深受居民欢迎。

四是解决了社区基金的部分来源问题。社会企业将收益的一部分捐给所在社区的社区基金,由社区统一安排帮扶社区的困难群体,变相实现了社区居民的互助,实现了兜底帮扶和提质服务的良性互动。

五是解决了公共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以前,这类社区空间的开放时间一般为朝九晚五、周末双休,上班职工基本无法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现在市场化运营,晚间时间可根据内容延长到10点钟,周末也开门,让全年龄段的人群均享受服务。

通过社区规划以及公共空间的市场化运营等的有效探索,成华区初步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居民参与、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日益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日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