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回归到真实的市民生活本身——从社区花园到社区规划
作者: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师,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分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理事长)

笔者团队2014年开始进行社区花园市民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现场实验,强调以空间为阵地成为社区治理的抓手,陆续至今已经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了超过90个社区花园,经过我们培训赋能由居民自发设计营造运行的迷你社区花园已经超过600个。这些实验最大的目的是激发市民对于自身环境改善的关注,从关注到开始行动,进而自我参与维护,最终形成自治社团,建立在地组织。这个社区花园策划、设计、营造、管理、维护的过程有长有短,总体而言具有一个特色:回归到真实的社区生活本身,顺应并借助自然和土地的力量,支持社区建立市民的自我成就感和相互协同的精神。这些项目一开始是基于企业单位对自身环境提升品牌影响的需求,慢慢发展为街道、社区所接受的社会治理项目,也逐渐从单点的实验,扩展为更为系统的规划。

2018年起笔者参与了多个区的社区规划师工作,并主持了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培训工作,全面支持区域社区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当年开启了社区规划师驻场办公室,2019年进一步开展驻地辅导计划试点社区规划共创小组,初步形成社规师团队支持下的社区居民和青年设计师结对共创模式,创造性地融合多方力量共创提案,为社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培养了储备力量。2019年创智农园睦邻门的打开,更加坚定了笔者对社区规划的现实意义的认知:基于民间的空间提案如何能否更有效地实施?在其实施过程中有诸多的艰难困苦,但多元共治的体现淋漓尽致。在社区规划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每一位社区居民的本能,如何更好地理解并提供解决方案,需要专业的智慧,不仅仅是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现场的引导能力以及对于实施机制的全过程的理解力。如果要更永续支持社区,应使居民和规划师配对,深入社区进行共同探讨社区的规划的方案,当然这里面如何更好地协同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第三部门及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形成共识,是配对小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这几年推动的“共治的景观”系列社区设计社区营造社区参与工作坊,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协同解决方案。

以多元共治为前提、以社区规划师深度参与社区的角色设置来推动社区参与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我们每一位设计师有可能参与的重要方式。这是一条政府推动的社区规划之路,另一条完全基于民间的线索一直存在,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发起的SEEDING行动,倡导居家自主邻里守望互助,以无接触分享种子/绿植的空间媒介来传递爱与信任的力量,人际关系的连接和空间的介入路径是从家庭——楼道/楼栋——社区,以行动者共创的方式筹划社区花园空间站与在地网络,协同构筑安全美好的永续家园,也推动我们去尝试研发更多线上云端的服务内容和线下的种子接力站等空间媒介去更好地传递爱与信任。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自我修正的行动计划,发展到现在已经超越了因疫情禁足不得已的隔空相互支持本身,我们注意到行动者在这个主动自我突破的过程收获了友邻的信任与支持,涌现出不少自发开放私密或者半私密空间共享给社区的案例,这些主动参与的案例并非我们的项目所在地,也没有任何的利益交换,纯粹是基于个人发展或者对于家庭,对于社群的需求,这些需求本身就是精细化治理的根本所在。大家通过行动更加坚定了社区自治互助的价值和意义,并把它当成社区花园实践行动的起点,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也特别为本次疫情受到影响的民众带来心理疗愈的安慰。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新的一年在杨浦区的社区规划思路,拟深入进行社区规划协同工作模式的实验,更好地统筹资源支持空间规划和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特别是各街道睦邻家园美好社区建设,扎根服务一线社区实践,进一步培育先锋种子,引导更多的社区规划、社区营造和在地创生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市民生活本身,美好生活是永远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