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品质发展的重点在于城市生活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每一座城市所要努力追求并且实现的目标。当前对它进行再次强调,不仅是因为需要与前一阶段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粗旷型模式形成对比,而且也在提醒着大家,城市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也会相应需要不断调整。为了能够对于城市发展的品质与治理这一动态体系拥有较为合理的理解,首先需要进行重温的是关于城市的概念。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R.E.帕克曾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灯、电车、电话等——的聚合物;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由此而言,城市是一种高度复杂而复合的空间容器,其中所凝聚的是市民群体丰富而多元的社会组织与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生活散射出来的一条条互不相同的光束,以及它所焕发出的光彩,都会在这里汇集聚焦”。

可以说,城市是在多元次的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也成为了一种丰富而敏感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环境与其中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场所,城市高品质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物质环境可以建设的有多么美观整洁,更重要的是在于城市中所蕴含的各类系统、各类组织、各类关系如何达成一种臻于完善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存在于当前的城市环境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城市发展的过去与未来之间,本质上,城市是一个不宜打断的连续体。

与此相应,城市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问题,也是由于众多微妙关联性的断裂所引发,例如环境衰退、历史损坏、社会冲突、活力下降、投资减少、无序蔓延等等。由于城市治理所面对的是一种充满各种意义与价值的现实世界,单纯从物质环境出发并不能解决本质性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反而言之,城市的未来愿景及其发展状况既取决于许多无法预料的客观因素,也取决于城市自身的治理水平。

因此,城市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营造并且维护城市环境中的美好生活。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并不完全体现于外表,更重要在于城市发展的实际成效,在于城市功能的复兴与活力的激发。为了实现这一貌似具体、实则复杂的使命,当前的城市治理首先应当认知社会转型与空间变革的基础背景,识别处在不同场景、不同层面之中的各类关系。如果剥离了城市环境中的社会生产与消费因素,脱离了日常生活与空间模式的相关考虑,城市治理也就将在现实领域中迷失方向。

由于生活于城市环境中的众多人口构成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数字,而是带有其各自历史、各自偏好、各自文化的活体,这意味着城市治理不仅需要关注如何在宏观的社会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思考空间环境的构成方式,而且也需要审慎选择可以适用于具体场所情境的操作方法,以精细、明确的方式去弥补、缝合在城市斑块与斑块之间的动态性的缝隙与断裂。

于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不仅在于物理上的分辨率,而且在于思维上的分辨率,其目的是能够推进更加多维化、综合性的思考,既考虑城市的发展,也包容城市的不足;既着力吸引优势资源,又能够惠顾弱势群体。

同时,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并不等同于更为严密的行政管理,由于政府资源与能力的有限性,城市生活环境的营造总是依赖于社会的各方参与,单凭政府的一己之力,必定难以形成效率成果,也触碰不到城市的根本问题。这也相应意味着,能否吸纳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最后,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必定不等于一场具有时间阶段性的运动,它的实现在于一种永续机制。只有包容社会多方参的城市治理才可能成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不被明显感觉到但每天都在发生的持续性工作。精细化在此也就意味着如何可以化有形于无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