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小议空间治理视角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
作者:黄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我国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日常生活品质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目标。生活导向的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生活圈规划应运而生。上海率先提出生活圈概念并于2015年编制《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其后北京、济南、长沙、郑州等地相继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基于城市与社区的在地性差异,涉及自然与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社会结构、文化方式与管理制度等特征。“15分钟社区生活圈”蕴含着一个安全、便利、健康、舒适且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生活场景,如何将其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城市与社区,尚需进一步探索。

一、概念内涵上,社区生活圈规划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点强调“营造生活导向的社区共同体”,从空间治理视角充分认知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内涵与结构。社区生活圈规划是治理导向的社区综合规划,具有发展规划与过程规划属性。同时,社区生活圈的品质如何主要来自于居住其中的不同个体感知,因此,“15分钟”本身只是一种理念,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不同区位,不同地形条件、不同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适宜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可能是不同的时间数值,比如20分钟、10分钟。基于当前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可达性,“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与外延存在较大的地方性差异,可以包含更为丰富和具体的服务供给并突破步行15分钟限制,使得相应的规划也有所不同。

二、规划方法上,应充分尊重在地特征与地方事权。首先,应与地方治理主体和治理边界积极配合,事先搭建多元主体协作式公共参与平台,共同协商规划编制、实施程序与运行维护机制。第二,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通过动态评估社区公共服务存量资产与居民实际需求,厘清社区类型与定位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的真实问题与发展潜力。第三,尊重社区生活空间形态特征与日常生活方式,结合社区人口构成特征与人口密度,合理测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模与范围。第四,结合社区区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从行政区级尺度整体优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模、数量与设施配置。第五,规划编制应面向实施与管理,规划内容应包含实施程序、绩效评估与管理维护等政策建议。第六,鉴于社区生活圈与每个居民的幸福感直接关联,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成果应包含具有可读性和易明白的居民手册设计。

三、实施管理上,应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纳入社区发展治理过程。第一,结合城市相关规划与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紧迫度调查,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平台,共同制定实施程序、资金保障与运维机制;第二,对新建区与建成区应区别对待。前者可结合公共交通、公园绿地、步行体系等规划从整体结构上营建15分钟社区公共服务圈设施系统,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引领新建区社区建设;后者因受限于建成环境条件,宜精准性设定近期底线标准与远期目标,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从查漏补缺到体系完善;第三,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管理全过程看作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培育的过程。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市场、居民等的主动参与,厘清多元主体各自承担的权利与责任,有效推动社区生活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为应对我国新时代城市生活主要矛盾,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均等性以及公平普惠的社会建设目标,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将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政策工具。规划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社区生活圈范围内生活服务设施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步行可达性;同时要处理好公共服务与公服设施配置在城市——区——(街道)社区不同层级与尺度上的衔接与共享,宜考虑与城市治理单元或城市更新单元的结合;特别要留心社区生活圈内空间景观的文化性和识别性,加强对传统历史风貌的保护。协作治理、因地制宜、整体统筹、精准规划、弹性控制应该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