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强化理论研究,重视规划协同,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甄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江苏省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

从2011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开始推进国家级试点以来,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发展的繁荣期、冷静期,如今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及现代化治理等需求的涌现,智慧城市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稳步发展时期。回顾过去的11年,我国在智慧城市研究、智慧城市顶层规划、智慧社区(园区)、智慧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智慧城市”概念也已深入民心,智慧城市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相继出台,保障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但从当前的工作推进、实施效果及未来城市发展需求来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在理论研究、规划体系及建设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或完善的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是居民生活与就业、产业发展及城市治理活动的空间载体,信息技术通过强化居民生活、经济发展及政府治理之间的互动促进城市发展的不断智慧化,进而实现智慧城市的相关目标。因此,要想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做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改变 IT主导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突破技术逻辑和行政逻辑的束缚,继续加强对智慧城市相关的多学科研究与理论探索。需要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理解智能技术与人类活动、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演变,探索智能技术应用对城市要素结构、资源配置、空间形态的影响,构建有机协调的“人—技术—空间”协同的智慧城市有机生命体,打造更宜居、更智慧化的城市人地关系系统。

第二,智慧城市规划不应仅仅是城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专项规划,而是应该从城市全局的角度去找到目前存在的难点、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做到统筹全市各部门、各领域及不同空间尺度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同时,目前的智慧城市发展已经开始突破之前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局限,以更加广泛的新一代智能技术应用驱动城市的生态智慧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城市成立大数据局,统筹政务数据对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也愈发重要。因此,城市政府需要重新审视智慧城市规划的地位,考虑其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规划协同,从而保障智慧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在发展目标、空间方案等方面的一致性,避免新一轮信息化平台的重复建设。

第三,既然智慧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自身的事情,那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就需要考虑:一方面,要有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方案以统筹城市内部相关平台开发、行业应用及场景建设;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要重视具体的项目建设及实施以促进总体方案的实现。智慧城市场景已成为该领域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未来不仅要重视诸如自动驾驶、智能工厂等技术场景的推广应用,更应关注城市场景的集成应用与创新,需要充分考虑与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融入整合,例如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园区等智慧场景的搭建。在这一领域,城市规划和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度结合可能是未来规划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智慧城市场景建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着力点。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通过更加人性化、智慧化的场景设计促进数字化场景与城市建成空间的融合发展,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关注的重点。

第四,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既不能单纯强调美国的信息化建设主导,也不能只关注欧洲的绿色生态发展,而是应从当前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关注“人、财、物、地”的高效、协调发展,探索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同时,尽管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理论化的框架去分析智慧城市,但就每个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一定是有特色的、面向具体问题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等多学科的深度参与,进一步优化智慧城市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