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大战略、新命题下的空间治理响应——对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作者:邱衍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的“排头兵”和“先行地”,广东省率先按照国家部署启动编制《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并已召开了第一次专家咨询会。广东省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既暴露出诸多难点,也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工作重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响应重大战略,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提供支撑;二是聚焦空间治理现代化,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创新。

一、大战略下的规划路径:响应历史使命与解决实际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应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为出发点,对广东所面临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提出应对方案。国家赋予了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使命。在对全省及各市县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谋划时,需要构建与国家及省层面重大战略相匹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自然资源配置和管控体系。同时,在新形势下,广东所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的地区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国土空间供给走向存量时代(土地资源供给政策趋紧,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提升)、人口规模和结构演变(人口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人地关系的变化(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候鸟人群的增长以及乡村建设用地的管控需要)、城市密集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大湾区生态屏障、大江大河生态廊道、水网及坑塘水面保护)等,已成为全省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妥善应对的关键问题。

二、法定规划体系下的新命题:分层级落实任务与“三个协调”

国家已经清晰界定各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四体系”框架,国家按照行政事权对各层次规划的任务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其中,在落实国家规划“战略性”谋划的基础上,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规划则以“实施性”为主。在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方面,按照“生态文明”理念,需以系统性思维理清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要素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全地域、全领域统筹保护;按照“多规合一”理念,需引导形成原有多部门规划在空间层面战略、布局和要素管控的一致性机制;按照“空间治理”的理念,需构建涵盖资源配置、生态修复、层级管理的治理体系。

实际工作的难点在于“三个协调”。一是时间与质量的协调,根据国家工作部署,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各地仍在逐步摸索路径,相关工作面临时间短,任务重的挑战。二是共性与个性的协调,既要落实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要求,也应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差异化谋划。三是技术与政策的协调,在新的技术体系下,需发挥“双评价”、“三调”等技术工作的支撑作用,处理新旧技术标准的衔接问题,实现不同层次规划间有效传导,落实政策的有效保障。

三、广东国土空间治理的规划举措:新技术应用、省市联动传导、编制和管理机制创新

应用新技术手段,探索规划编制新方法,保证规划成果质量。与以往各类空间性规划工作不同,本次广东省及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强调在“一张图”(现状资源调查一张底图、“多规”整合一张规划图、规划实施监督一张管理图)的数据治理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引导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的深入开展。探索运用“云工厂”、“云平台”等技术手段,结合“三调”和“双评价”等分析工作,扎牢规划编制的技术基础。

省市联动传导,保障工作高效推进,兼顾顶层设计和地方诉求。在工作组织方面,广东省通过“四市三县(区)”试点先行,省市工作联动开展的模式,在积极探索中及时反馈问题,保障各层次规划意图和诉求的高效传递。在规划传导方面,聚焦省、市、县(区)等各层级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广东省探索以“指标、名录”+“内容要点”等形式,构建规划纵向及横向传导机制,以逐层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等战略部署。

探索编制方法和管理机制创新,合理配置和有效管控资源。面向存量时代的国土空间供给新形势,广东省正在结合省级规划、市县规划,以及跨行政区尺度规划的联动编制,在珠三角及各都市圈尺度探索突破行政区划的“三条控制线”划定、管控机制和各类资源规模分配模式,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立足于广东大山(南岭生态屏障和环大湾区生态屏障)、大江(东西北韩鉴等主干水系)、大海(全国各省最长的海岸线)兼备的生态本地,广东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正在通过精准划定跨区域生态屏障和廊道等要素,构建省、市、县纵向逐层落实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落地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