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九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暨“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2012年10月27-28日,由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参与联合主办的“第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1·29礼堂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

论坛自2004年创立,以前瞻性、学术性、开放性为特色,在国内城市规划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中国城市规划界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盛会之一。

本次论坛设立了主题演讲、“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自由论坛和“控规怎么做”自由论坛等3个板块。论坛邀请的演讲嘉宾均为国内外城市规划以及相关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他们既有高校和研究机构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在城市规划实践领域长期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以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型政府官员。“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自由论坛的讨论嘉宾来自国内5家大型设计研究院,他们从各自地域特色和实践领域对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提出了创新思维。“控规怎么做”自由论坛则继续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学者,针对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诸多争议和矛盾展开讨论。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发改委、国内主要规划院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管理部门和相关学术期刊、新闻媒体等700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

27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先后致辞。随后举行 “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石楠教授主持并代表论文评选的主办方介绍了评选过程及评选结果,评选活动由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6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及《上海城市规划》,经全国79位专家投票评选出年度优秀论文共21篇。董鉴泓教授、伍江副校长、李建昌副秘书长、陶松龄教授、邓述平教授、陈秉钊教授、吴长福教授、彭震伟教授、唐子来教授、周俭教授等为21位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牌和奖金。

27日上午共有3个主题报告,由彭震伟教授主持。美国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张庭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当代美国城市的发展”,采用最新的相关数据,结合对美国城市长期的研究和观察,介绍了美国土地的所有权及人口分布特征和美国城市概况及其分布特征,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分布及对城市的影响,并针对美国的大都会地区、大中城市、小城市、衰退中的城市等,深刻剖析了各自的特征和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人口、经济和政策三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针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指出:①中国城市应该真正转向创新型、内需型经济,必须提高发展质量而不再盲目扩大产能,要关注社会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极度迷信;②定位城市的性质、规模应该更加务实,规划必须突出可行性,提升社会性,淡化经济性;③中国城市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大力提倡“常识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城市研究院张兵总规划师的报告题目是“城镇化空间战略和理性的新区政策”。对我国目前大量的不同编制主体、不同政策倾向的城市群或类似的区域规划进行了回顾,并结合案例对不同的区域政策的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频繁出台的区域政策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展开“空间修复”,建构新的地域结构,推动资本积累的新一轮扩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历史阶段和过程所决定的;尽管各类新区反映的政策的尺度从“城市”上升到了“区域”,但其实践和过去以城市为单元的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这些区域性的政策文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省域范围内有一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但在国家和城市尺度上“区域协调”的动机却并非是主要的,理性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的区域发展政策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产业集聚理论及其在产业战略规划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针对当前产业集聚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误区,阐述了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和理解产业集聚的知识基础,澄清了“企业邻近与产业集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等几组存在模糊认识的概念,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机理,最后指出:①要充分认识建设园区和新城的风险;②规划要有长远的观点。要真正投入到发展创新集群的努力中去,投资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主体的沟通,做到真正的整合资源;③要加强对创新技术设施的建设,重视对工业地产的战略规划和相关的研究和管理。

28日下午的论坛由唐子来教授主持。伍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走向精细化的历史街区规划与管理:以上海徐汇区历史街道保护规划为例”,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具有法律控制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以徐汇区衡山-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为试点,探索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规划不仅针对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提出规划控制要求,也对建设行为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保护规划在目前的规划管理体制下非常有效。我国城乡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探索,只有与现行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合的规划才是真正有效的规划。同时,规划还必须与管理直接衔接,与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一个从规划到实施再到日常管理的完整体系,规划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规划的科学实施才有可能。

上海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汤志平副主任的报告题目是“上海城市发展:实践探索中的若干思考”,首先回顾分析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考。从实施情况上看,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内涵不断深化完善,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迅速;服务业发展推动公共中心体系建设,制造业逐步向郊区产业园区集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有力,亚太地区门户枢纽地位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市域干线道路骨架基本完成。但在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交通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新的挑战。最后从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划编制与开发策划紧密结合、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的角度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叶裕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来自对成都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内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系统架构、认识误区、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城乡统筹的核心问题是一种新型城市化的道路,现阶段的城乡统筹还存在认识误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路径在地方政府层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社会功能与责任,以标准化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建立基层民主机制和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最后以郫县战旗村为例,介绍了成都土地流转的过程与获益,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普遍认可。叶教授既有多年的成都城乡统筹案例实践积累,更有丰富的前沿理论基础和政策认识,报告极为丰富生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介鸣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乡统筹:乡村自治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通过队昆山和南海的调查比较,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农村城市化形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南海模式特征是农村工业化,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乡村工业到集体土地出租,但工业地块分布细碎,农村工业化造成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工业用地产出低效率;昆山模式特征是城市工业化,农村富民、社区、农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由行政村管理农地利用,市、镇政府管理建设用地,工业集中开发,城市开发区和镇属工业小区都实现集中开发,工业用地高效率发展,村民土地被征、居住集中。两种不同的模式形成土地股份制度、经济发展效率、村民参与程度、收入结构和居住开发模式的差异。最后分析了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认为城乡统筹是效率与自治的统筹,即在尊重村民土地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化的整体发展。扎实的田野调查、细致的资料分析、翔实的案例数据,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厦门市规划局赵燕菁局长以“基于竞争的空间规划”为题,提出有别于传统的空间规划范式和模型。认为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基于集体理性的基本假设,而经济地理的传统理论基于“距离—成本”分析,不考虑竞争主体和制度因素。而基于竞争的空间理论,基本的假设是城市的本质是生产和消费公共产品、政府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公共产品具有无限递增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必将导致政府竞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有赖于政府竞争。由此带来空间规划范式的转变,空间规划前提是不存在满足所有各方利益最大化集体理性,最优的空间布局方案是只相对于具体的利益主体才存在;规划师的角色是通过专业知识最大化委托人利益,帮助委托人策划和布局区域竞争。并提出基于竞争范式的空间模型。赵局长激情演绎,观点独到,引来会场阵阵笑声和掌声。

27日晚“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自由论坛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举行,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主持,演讲嘉宾分别来自西北、东北、东南和东部的5家大型设计研究机构。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史怀昱院长报告的题目是“黄土高原上的城乡融合道路”。分析了陕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以陕西省城乡统筹的示范先行区延安和城乡统筹配套政策探索者神木为例展开讨论,认为陕北自然生态条件决定了城乡空间分散分布特征;资源开发推动了陕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禀赋差异强化了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在现阶段融合发展仍然是陕北地区城乡统筹的主题,县城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分区分级引导,农业生态化发展,设施均等化建设是陕北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建设、区域协调、消除贫困是陕北地区城乡发展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内容。

厦门市规划局任国岩总规划师就“厦门市控规改革的探索”做了介绍和讨论。认为来自上级政府的法定要求和来自市民、专家的愿望使得控规陷入两难境地。从对厦门城市总体规划历程的分析,提出高速发展中的城市法定规划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及时修订,保证规划的先导作用。并通过一个典型控规的编制历程,提出对开发区建议法定规划按照不同阶段开展编制:前期研究,是行动规划,作为决策依据;初步方案即控规大纲阶段,确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稳定片区主要道路网、整片建设容量、 公共配套设施布局和规模;细化方案,即控规图则阶段,根据片区开发项目,制定地块土地批租规划条件, 稳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成果。最后介绍了厦门控规编制计划(2012-2015年)和管理体制,以及控规责任规划师和专项责任规划师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应对高密度发展的大都市地区空间规划讨论”。首先总结了中国大都市地区高密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提出大都市地区城市化空间形态仍处在快速成长期,也处在增长和转型并重的关键时期,空间规划面临提高城市化空间的综合承载力并提高自身适应性等重要问题。随后对空间规划适应大都市地区高密度发展的若干议题展开讨论,包括认识中国大都市地区高密度发展的生成机理,其特殊性、多样性、动态性和长期影响;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适应大都市地区高密度发展的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面对以行政单元为主导的扩张,实现对空间增长的有效引导;以及大都市地区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安全问题、交通战略和环境质量等问题。提出以宏观视角科学把握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方向,中观层面在物质建设层面发挥空间规划积极的引导作用,微观层面寻求理性发展的道路和调控手段,将是体现中国规划文化特点的重要方面。

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晓云副院长作了题为“十年发展,规划印记——振兴东北旗帜下的沈阳发展回眸”的报告。回顾概括了沈阳十年城市发展概况和振兴东北政策,历数了沈阳十年规划历程:2002-2004年的转变与攻坚阶段、2005-2008年的开放与跨越阶段和2009-2012年的优化与提升阶段,分别从宏观发展背景、重大事件与举措和重大规划三方面进行总结。最后展望了未来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策略:从城市到区域,建设大沈阳都市区;从集聚到开放,实现多中心的结构;从枢纽到便捷;构建一小时交通圈;从局部到全域,建立全域生态格局;以及从实力到魅力,塑造文化名城特色。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詹运洲副总工程师报告的题目是“上海‘两规衔接’的实践及若干思考”。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规衔接”始终是各地城乡规划实践重点的课题,两个规划由于法律依据、编制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长期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基于统一的规划对象,在规模和布局等规划的核心内容上又理应衔接一致。上海2008年的机构改革组建了新的市规划国土局,加强“两规衔接”成为必须和可行,需要建立起在“两规合一”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手段。始于2008年底的上海市“两规合一”工作,经过3年的推进,完成了市、区县、镇乡三级“两规”的衔接,在技术路线上一是注重了三级规划的层级和定位,尤其强调了区、镇两级规划的并行推进;二是建立了集中建设区的衔接平台,使“两规”的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在规划期内做到完全一致;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保障了基础底版、用地分类等口径的统一和对接。最后结合近年的“两规合一”规划实践,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角度,重点提出了三个有待研究深化的领域:一是关于市域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处理好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总体规划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和实施规划等关系的角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规划体系;二是对“两规”确定的集中建设区内(城)外(乡),应制定差别化的规划管控政策;三是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建立与规划定位对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28日上午 “控规怎么做”的自由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工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孙施文教授主持。学工委副主任委员、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博士对控规的地位进行简要分析和前提性判断,提出①控制目标是否刚性?②指标体系是否合理?③如何引导土地混合使用?④导向怎样的街区尺度?⑤容积率如何走出诟病?⑥高度与密度是否需要反思?⑦怎样定义公共服务设施?⑧城市设计手段如何发挥?⑨怎样的“全覆盖”是合理的?⑩为何走向动态的系统维护?等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后,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吕传廷主任、住建部稽查办俞滨洋副主任、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邹兵总工程师、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唯山院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蔡震总规划师等多位学工委委员分别针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随后的两个多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会场嘉宾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本次论坛嘉宾云集,盛况空前。2013年10月26-27日,将迎来“第10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盛会十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