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努力把握区域协同的规划治理体系改革方向
作者: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城市是区域的。20世纪初盖迪斯提出城市发展要立足于区域的观点,之后逐渐成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共同认识,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范式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外部环境,有力影响了发达国家的发展转型。城市中心衰退、郊区蔓延,城市和区域越来越关注产业创新和地方化特色。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科学和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城市和区域治理范式的认识,进入了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合作的新一轮演变之中。

一、发挥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体作用,是改革规划治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特大城市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造成环境污染、土地开发利用混乱等城市病和天花板问题。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要求通过区域协同解决特大城市问题.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国家治理和城市、区域规划制度设计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在国家层面,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除了成立自然资源部之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还要求理顺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相互关系,避免交叉重复和矛盾冲突。在区域和跨行政区层面,以京津冀协同为代表,通过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要求地方政府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模式,加强产业对接协作,优化调整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地方合作的区域协同。

这种转变的基本思路:一是自上而下,通过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政治努力,加强城市和区域的协同治理,以解决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不协调不协作的问题;二是自下而上,加强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区域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市场、社会作用。

二、结合规划治理新要求,进行区域协同的规划改革

在此背景下,区域协同的规划改革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简化优化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体系。通过多规合一,突破管理的制度化和部门化造成的权责不清、互相交叉、互相掣肘的问题,适应政府调控和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加强区域规划的战略性,统一战略愿景、底线管控等基础上,解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规划的目标、内容、关键领域、实施重点不统一、不一致的问题。

二是聚焦于关键领域和重点问题。通过谋划跨区域和跨专业合作的共同愿景,建立规划决策和监控信息平台,利用共同愿景与具体行动的追踪监控,发现区域不协同、不作为的关键所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条件,从而成为促进区域协同、城市和部门合作最为基础的工具手段。

三是促进区域公平包容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协同。区域规划需要构建更为长远的跨区域、跨专业发展目标和统一行动的共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战略、辩证、整体和底线思维,重视刚性、弹性和激励等规划措施的结合,不能要求空间资源配置处处刚性,否则规划制定和实施不胜重负。为了提高各级政府自主性和市场积极性,也要研究一定程度的规划松绑。

三、结合规划治理新要求,深化区域协同的区域治理方式

区域规划的任务转变,对区域治理的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①规划部门要求学会处理公共关系和公共沟通,引导区域内各个城市和城镇形成“自我引导的治理机制”,自己承担起区域协同的责任。②要有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研究,重点关注跨区域协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以应对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的跨区域问题,提高凝聚共识、推动区域合作的能力。③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项目一石多鸟的作用。既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公共资源公平利用,也要推动区域均衡和凝聚。④要重视区域文化和特色。区域经济和全球化要求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增强地方特色。区域文化和区域特色有利于促进区域凝聚,提升区域竞争力。⑤要重视区域的市场化开发。努力争取举办具有重大国家和世界影响的文化赛事、体育赛事、科技活动、国家和世界政治活动等等,成为引领区域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⑥要加强全域可持续发展,以完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共同理念,促进各地方采取共同行动。⑦要努力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发现和找到相对落后的地区和领域,研究原因及形成机制。⑧要努力解决区域协同发展的财政支持问题。区域协同发展难以在财政分灶吃饭中取得突破。要重视跨区域、跨部门的网络化合作和联系,形成相应的协同机制和实施机构。

除了学术界、政府部门外,区域发展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各界也要重视区域规划的战略作用。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用途管制的全域规划过程中.鼓励利益相关方和项目建设方开展战略合作和衔接,积极参与到区域规划中来,学习和理解区域发展的重大关切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对于完善区域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