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关于当前区域规划变化态势的新观察
作者:邹 兵(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一、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特征、理念和工作重点

新时期的区域规划既承袭过去规划的共同历史传统,也具有新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征。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最高领导人“亲自策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重大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这是以往某个部委主抓或几个省份联合组织的工作高度和力度所难以比拟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长江经济带规划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以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为目标,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另一方面也针对性地反映不同区域的国家战略意图。

另一个新的特点是政策与规划并行。区域协同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规划问题,更不是单靠空间规划能够解决的;关键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突破。这次中央在大力推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区域规划同时,同步制定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政策文件。其内容涵盖了区域战略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区域政策的各方面,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制度安排,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最近国家发改委又出台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都市圈层次的区域发展方向,都有利于改变以往区域规划的实施无配套政策机制支持的局面。

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区域产业的分工协作等一直是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新时期对区域规划新的的共同要求是: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强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更好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新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形成更加开放的新格局:突出科技创新,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在继续强调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体制机制的软联通基础上,把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重要内容,将要素畅通流动和民生福祉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还特别强调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突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二、新形势下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变革方向

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创新不是重点。在国家机构改革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背景下,讨论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变革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城镇空间而忽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思维,将山水林田湖海草的全部空间要素纳入统一规划范围,这需要更多学科和专业的融入;特别是对于区域资源承载力和发展适宜性的双评价工作,更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支持。其次,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都要求同步建设空间信息平台,建立区域规划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管理系统,这是规划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编制需要综合融汇各专业部门的空间信息;除了以往的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土地调查等信息资料外,还包括地理国情调查、林业调查、农业调查等多专业信息资料等,统一的数据标准制定和汇交技术流程设计成为基础。其三,服务于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的都市圈规划目标,除了传统的静态数据外,还要综合运用手机信令、热力图等时空大数据的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居住、就业人口的分布和移动情况,适时动态分析大都市圈范围内的人流、物流的变化趋势,作为基础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

三、跨界地区协同发展实施机制的探索

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既有相邻发展模式也有飞地发展模式。虽然都有合作机制,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主导地位不明,主体责任不清,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体制下是难以实质性推动的。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实践中反映得十分明显。深圳与汕尾两市合作开发深汕特别合作区,刚开始进展不顺:直到广东省明确深圳的主导职责、并将其作为深圳一个新的功能区进行管理后,近年来开发建设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港边界河套地区的开发也是历经深港双方十多年反复协商,在中央明确由港方主导后,作为港深科技特别合作区的规划建设才有明显的进展。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的建设一开始就由澳方承担,成为跨界合作开发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