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史怀昱
作者:史怀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陕西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称为“中国的西部,西部的东部”.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在西部大开发、陕北能源基地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下,陕西省社会经济、城镇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至2017年,陕西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由于受地理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发展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一直保持龙头地位,其在总量(经济、人口)、发展水平(城镇建设、产业体系等)、内部协调效率等方面都领先陕北、陕南地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而陕北、陕南地区虽然整体发展落后于关中地区,但由于资源丰富、生态本底良好、地域文化多样等.与关中地区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条件推动陕西省三大区域的协同发展,是新时期陕西省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陕西生态资源优渥,拥有秦岭、黄河对于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空间。其中,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屏障,被称为“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陕西境内的秦岭总面积5.9万km²,涉及6市、39个县,人口480多万人。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也是红色革命圣地,陕西境内沿黄地区总面积2.98万km²,涉及13个市、县,人口约353万人。以往我们谈到秦岭、黄河,更多的是想到“空间的阻隔”、“地理的分界”以及“带给区域协同发展的阻隔”。而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条件逐渐完善,生态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秦岭、黄河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颜值担当”。

从秦岭、黄河两大世界级“生态名片”入手,围绕秦岭、黄河沿岸建设生态区,在省域层面与周边省区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省内促进三大区域的协同发展。其一,充分利用秦岭的生态优势,使秦岭成为联系关中和陕南的核心和纽带,合建生态枢纽、生态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陕南地区以生态为名片,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关中地区发挥产业、设施、区位等优势,以城市群为引领,发展工业产业,形成产业互动互补。其二、以沿黄公路为区域基础设施骨架,培育和打造贯穿关中-陕北的沿黄城镇带、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加快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破解陕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成为展示沿黄河地区生态、景观的窗口,形成关中-陕北协同发展的重要引领区。

此外,共同的自然生态本底也共生出了深厚的区域文化。陕西省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省域内三大区域虽然文化各具特色,但山同脉、水同源,有着复杂的地缘、亲缘、血缘交织关系,也衍生出了区域的文化认同感。秦岭、黄河是陕西的“生态之基”.更是陕西的“文化之根”.莽莽秦岭中不仅留存着诸多诗人墨客的千古绝唱,也见证着佛道儒文化的融合,巍巍黄河中既流淌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亦承载了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

以区域文化的交融和认同为基础,要弘扬秦岭文化精髓,传承黄河文明,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围绕秦岭蕴含的山水文化、皇家文化、帝陵文化、宗教文化、栈道文化、隐士文化和诗歌文化,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利用,开发观光游览、教育体验、庆典论坛等多种旅游产品,带动关中、陕南互动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黄河沿线各类资源的整合发掘,在保护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基础上,围绕黄河沿线的华夏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道教文化资源,利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富有人气的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庄展示沿黄地区地域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红色文化、特色风俗,形成推动沿黄地区崛起的新动力。

区域协同发展既要有战略层面上的协调统一,更需要在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通过区域生态空间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促进陕西省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形成协调协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