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建立国域空间规划体系,提升规划专业学科品质
作者: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建立并正常运行完整的全国域空间规划与管理体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对自己的国域空间逐步建立起规划与管理体系的历史进程。

对于在自然资源部框架内建立我国的国域空间规划体系,如何建立,大家议论纷纷,有人彷徨,有人急躁,也有人站在个人和小部门的立场上言行。我希望,学者要站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理性地看待和讨论这个历史过程,能够看到昨天已奠定的基础,能够看清今天正经历的全国域的空间规划历史性整合,更应该看见明天变革的大势。

就规划专业的学科发展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来看,有三个问题:①规划学科的外延和内涵是否需要相应调整?②城乡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如何拓展创新,以支撑和服务国家未来的国域空间规划体系?③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适应规划行业和实践的转变?尤其是上述第三点,刚刚成立的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展望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体系架构和重要举措等。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从中国的现代城市建立开始的。在1920年代导入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诞生并发育了现代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逐步发展到1950年代城市规划教育体系,新世纪再发展为城乡规划,都是中国的国家现代化以点带面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以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已经从点发展到了各区域和各系统。在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子系统,都需要理性地规划和管理,包括国土、海洋、环境、交通、区域和城市与乡村,由少到多,由单层到立体,由单一到多元,最终完成空间合一。

因为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原因,城市与区域规划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在我国早一步地诞生和发育,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和教学体系。这在其他现代国家也是普遍现象:空间规划体系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相应地,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着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而发展变化。

考察欧洲若干国家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发育过程可以看到,城乡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支撑层,这个支撑首先是规划专业人才的支撑,然后是成熟的管理系统支撑,以及规划教育体系和理论学术体系的支撑。欧洲现代化进程同样是以点带面的历史发育过程。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完整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上下建构。在法国国家空间规划的调研工作,我当时笔记记下的规划体系层次包括:A1国域(国土、海洋、小海岛等);A2区域(流域、经济、地质灾害带等);A3省域(行政管理权限相对应);A4市域(城镇群区域,都市化区域);A5城镇(建成区);A6乡村(生活,生产);A7社区(居住,服务,当不含产业);B类:各专业系统;C类:管理实施控制与市场引导。

回顾我们的国家规划体系发展,可以看到几条脉络:从现代城市到传统城市,从中心城市到整个市域,从都市到乡村,从城乡到区域,从区域到国土,从国土到海洋,从地域到领域:地理、经济、人文、环境、生态、交通、运输等等各方面。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者应该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的发育进程现象,为国家规划体系的多元发育而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城乡规划学科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国家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人民服务。城乡规划专业的本质内涵是对于一定地域空间上未来发展目标的研定、对达到目标的途径的编制、并对规划实施进行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科学凝练,并将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贡献给上至国域、下至乡村和社区的整体国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

随着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城乡规划学科的外延也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进步。有以下三个进步途径:①来自实践:不在各空间层面的一线进行实践,没有可能丰富学科知识体系;②来自经验:其它现代国家走过的路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和教训,当今的困难和探索可以让我们认识共性的未来趋势;③来自体系协同:从城乡层面走向国域、区域、流域层面,走向乡镇、农村、社区层面,每一层都需要向更多相关专业学习,与更多的专家协同。规划专业的外延在体系的协同中拓展,并不局限于城乡层面。更重要的是,城乡规划的外延发展,既需要面上的空间对象外延和专业知识的丰富,也需要内核的理论思想和工作方法的提升,两者不可缺一。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质量,是品质的提升。未来国家空间规划担当者的品质,就是今天学校教育质量的反映。规划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更多相关专业和相邻专业知识的融入,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规划科学性需要“大智移云”等新技术、创造人民性共享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人文管理学科的知识等,这些都需要规划学科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