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新空间规划体系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问题
作者:段 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1999年本人出版了一本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专著,全书以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核心,讨论了学科的发展与问题,遵循由观念到方法、由深层结构到显相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由规律到规划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最后形成了国家空间整体规划的建议。2011年在《城市规划》上又发表了“十二五深入开展国家级空间整体规划的建言”。可见从本人的研究来看,多规合一,整合相关空间规划职能,进行规划改革,建立整体空间规划体系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与方向。那么,相应的规划学科需要防止什么问题?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面临哪些变革和挑战?本人认为可以从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更多的是解决了部门横向的融合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方法

我国分部门系统规划体系先天性不足。实践中,国土规划和城乡规划一直未能以空间规划的形式完整地进行,通常结合国民经济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专项规划来综合作用,由此产生了宏观整体上无空间整合的分离现象,使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许多误差和各专项规划间的矛盾,这次改革从体制上为解决这些问题奠定了基础。

应对改革,首先规划学科需要与不同学科建立统一工作基础,采取统一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但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方法论,否则容易将空间规划变成纯物质与环境建设。可能以抽象的“模式人”(modelofman)、空间功能关系和数据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学科合作的有效工作模式,但很难完整实现空间规划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公众利益、支持社会安定、合理利用资源、延续历史文化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缺少当地居民的文化活动以及参与,公众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漂亮的规划蓝图将脱离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脱离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规划即使是实施也可能对城乡空间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如何将以往城市设计等有效结合社会和人文的设计方法融入改革后的空间规划体系中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纵向的贯通问题,规划运行体系需要探索

我国的城乡规划通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分层次的规划运行体系,本次改革将会改变其层次,但分层次的思路未变,并更加注重了自上而下的刚性作用,因此纵向如何贯通成为关注热点。从“动态规划”、“过程规划”、“以人为本”等理念出发我们应进行相应的探索。

(1)建构合理的不同层次规划关系与反馈机制

与以往相比,本次改革使上层次规划与下层次规划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层次的规划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法律规章与信息,并且需要反馈机制。上级规划部门,对下一层次的规划机构研究过的、潜在的发展有很好的了解和鉴别十分重要。为了保证国家,区域和地方城市空间协调、有机地协同发展,不同层次规划之间需要沟通信息,相互作用,各有侧重。新的城乡规划体系需分清事权,明确各层次的重点、目标以及职能,通过控制、管理和决策系统,随着区域和城市条件的变化能有一定的弹性,形成一种动态的渐近实现规划目标的体系。

(2)实现规划师与政府、公众、投资者的有效沟通

在这个新的空间规划体系中,由于刚性作用会加强,所以应探索一种机制使决策的参与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做到政府、规划师、投资者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保持持久的交流,使各方面的建议和信息保持沟通。

在每一个规划的决策之前,公众、投资者能很好地知道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的意图,规划师能了解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希望是什么;政府和投资者对城市空间的要求是什么;城市空间在该地域的历史、人文内涵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该地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