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不忘初心,伴随城市化进程;与时俱进,前瞻城市化未来
作者: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城市化,本身就是一场深刻、广泛的城市性的教育, 对于物质空间城市化进程中,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以  及国家治理能力和城市文明的演进,都具有可能从量变积累到 质变爆发的历史意义。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以城市生活方式替  换了过去的乡村生活方式,或者以一种当下的城市生活方式替  换了过去的城市生活方式。但这种剧变带来的问题,在乡愁弥  逝与城愁纠缠中交织着,巨大的经济奇迹背后,更加巨大的环  境代价与社会成本正以一种深刻的共识倒逼着国家的决策转型。

直面问题城市、精明干预城市、营建理想城市,是设立城 市规划学科的初心。作为学科,及其关联的行业、专业等技术 内涵与权力、行政等制度内涵,始终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 问题解决与目标构建的。

一、基于城市化进程的空间规划体系理解

强调生态文明与国家治理而进行空间规划体系相关的机构 调整,是一次自上而下直面问题的制度性行动,既有极强纠偏 转向的变革意义,也有极深改良优化的创新期待。

(1)人工与自然的根本关系,需要一次根本的纠偏式思考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本底的冲 突愈演愈烈。既有建成环境的低品质问题,也有土地资源利用 低效率问题。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强调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旨 在建立健康合宜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城市化进 程的目标本应是建设不侵害自然的人类理想栖居空间,城市将 回归到优美人工自然的初心。

(2)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关系,需要一次彻底的转向式干预

中国城市化虽然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但社会建设 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问题严峻。既有人民群众美好 生活与建成环境品质不匹配问题,也有社区归属感不足的社会 发展质量问题。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强调底线控制与效能提升 的举措,旨在更加有力地倒逼经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有力 地反哺社会发展,城市将回归到美好生活空间的初心。

(3)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关系,需要一次及时的情理式调整

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的市场化 获得了结构性的地方财政能力,也带来了房地产依赖以及深层  次的地方债务问题。房地产深度刻画的城市形态已被严重诟病, 于理,房子是用来住的,却成了城市竞争的金融载体;于情, 楼盘是用来培育社区共同感的,却成了社会分异的助推工具。 因此,将地方政府从增长机器调整为服务平台,切实回应城市 化进程中如何以更好的治理与服务接纳人口城市化,城市将回  归到地缘公共服务的初心。

二、前瞻城市化未来的城乡规划学科思考

(1)城市研究与空间干预的内涵夯实

自2011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学科外延在不断地拓展,通过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从关注空间形态的规划设  计到更加关注规划过程、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和城乡协调等。 未来,城乡规划学科应该进一步强化城市研究对于城市化进程  的解释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空间干预的能力建设中,回答城市  空间品质提升为核心的规划干预技术与制度问题,夯实促进优  质城市化进程的学科内涵。

(2)感知城市与品质营造的技术强化

信息时代,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人们沟通交流、感知城市 的方式,城市意象的感知已不同于传统时代以视觉感受、抽象 审美为主,而更加呈现使用者导向的集体性多元叠加特征,城 市品质与城市节点高度关联,而城市整体日益碎片化。强调空 间品质营造的城乡规划学科,应该强化识别公众感知城市的分 析能力,深入研究城市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新技术应用 方面与时俱进。

(3)规划城乡与空间责任的价值构建

城市工作得到中央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是对改革 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反思,而聚焦点在于承载城市发展  的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明确指出城市这个“短板”的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短板”如果不予以解决,将影响未来的  可持续发展。通过更严明地管制土地一级开发权,即土地资源 的占用许可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更  精明地配置土地的二级开发权,即土地资产的使用控制来推进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地方事务的回归。在规划实践中,我们  不仅要塑造公共空间、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公共参与,更要厘  清价值排序、调节利益冲突、引导共同进步,城乡规划学科需  要不断地归纳与凝练以空间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

城市是一个有明确治理主体的空间利益和社会情感共同体, 城市化是一个状态,受到空间资源配置制度和空间资源使用利  益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否良好,规划干预是否有效,建成环  境的空间品质如何提升,是城乡规划学科需要持续答问的议题, 只要有城市在,城市规划就在,是为了更好的城市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