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浅议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使命与挑战
作者:吕 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深研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

一、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使命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2018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新的自然资源部,并明确了其职责包括整合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履行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2018年9月中编办又公布了自然资源部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进一步明确了自然资源部“负责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这些有关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近一年来成为与“空间规划”相关行业和学科人士广泛热议的话题,其中也不乏有关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前景的讨论。通常,一个国家的政府相关机构及其职能调整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没有强相关关系,然而,本次我国国务院组建新的自然资源部的改革方案,在给我们传达了其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央关于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作用,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同时,我认为还可以解读出与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密切关联的两个重要导向性信息:①鲜明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标导向和价值理念,即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发展理念;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空间规划体系。

我国空间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顺应了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理念,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这也正是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使命所在。

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定位和机遇
国土空间具有资源和空间两个属性,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政策与措施的空间表达,其核心是保障和促进空间资源的合理、效率、公平的可持续利用。空间规划是多尺度、多维度的,因此空间规划体系应是由涉及国家、区域、城镇多层次的,而且既有总体性的,又有专项规划构成的规划体系。另一方面,空间规划又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规划,涉及的空间要素非常多元,需要多学科的参与。一直以来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就是空间,因此必然是建构和实践空间规划体系的主力军。然而,也由于传统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空间的尺度和维度有一定的聚焦性,因此为了建立和践行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学科需要酌情拓展空间研究的尺度和维度。另一方面,由于在城镇空间的层次,永远存在大量建成存量空间需要优化和提升,而解决这一类空间问题的策略和工具,一直是城乡规划学科的强项。所以,我认为任何一所高校的城乡规划学科培养的每位人才不必也不可能是所谓的“跨学科全才”,其知识结构既要具备能够了解和把握空间规划综合性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某些类空间问题的能力和特长。因此,各个高校的城乡规划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既要兼顾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城乡规划共性核心课程的要求,也要注意下功夫培育自己的学科特色,这也需要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给各个高校制定教学大纲留出充分的特色空间。只有这样,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才能保证得到多学科、多专业才能人才的支撑。

三、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挑战

2013年4月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被世界认为这是制造业生产方式全面物联网化的开始,又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进入这个时代,我认为人居环境建设面临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人类已经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时代进入了生态文明(脱物质文明)时代,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在实现低环境负荷目标和高生活品质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第二个挑战是伴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智慧化社会的出现明显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空间形态的变化。日本2016年相应地提出了“社会5.0”的概念,试图通过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融合,构建能为人们带来丰富感的、以人为中心的“超智慧社会”,从而应对上述的挑战。为了应对生态文明时代的挑战,我认为城乡规划学科责无旁贷,应该也需要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但是,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还需要在相关基础理论、政策工具和技术工具,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加强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才能把握机遇,引导时代的发展。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了要构建生态文明时代符合我国国情的空间规划体系,我认为这也是我国城乡规划学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做贡献的一次难得参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