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作为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学科,与时俱进是学科发展的特点,社会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学科发展,前20年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体系拓展和建构阶段;后20年则进入调整完善和改革阶段,又分为前后两个10年,前10年更多的是学科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从内部主动发起的,后10年更多的是外部推动的,特别是国家层面推进的一系列改革思路带来的影响。
城乡规划作为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学科,与时俱进是学科发展的特点,社会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学科发展,前20年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体系拓展和建构阶段;后20年则进入调整完善和改革阶段,又分为前后两个10年,前10年更多的是学科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从内部主动发起的,后10年更多的是外部推动的,特别是国家层面推进的一系列改革思路带来的影响。
当前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机构调整必然会对学科、行业和规划教育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城乡规划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必须直面改革要求,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需求,将学科外部和内部的双向创新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首先,需要厘清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总体背景和长远趋势。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本质上是为了加强空间治理而推动的治理体系改革,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作为加强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具,是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绝不是建立一套“空间规划体系”或是一次“机构调整”就能完成的,“规划合一”只是手段,需要关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学科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从学科长远发展看,我认为有三条主线。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明是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高度对“发展问题”做出的诠释,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是生态文明倡导者,也将是实践者、涉及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经济模式、空间体系、制度环境等一系列思想认识和改革创新,这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也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规划的作用,这是规划的基本问题。发挥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作用,以及面向规划实施,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统筹等,都要求规划工作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干预市场失效两方面.加深对规划管控作用和边界的认识。
其次,坚守学科内核,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价值。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空间治理改革。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核心问题,其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居环境更好、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国土、资源与城乡空间不可分割,城乡规划与空间规划不是矛盾的两面。城乡规划需要从空间治理角度完善学科体系,作为引领城乡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治理手段,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面向社会实践需求,推动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科外部运行环境和内部知识、方法、技术体系相互交织。构成了学科发展和改革的复杂性。一是要理清学科、行业和部门的关系,过去部门管理约束了行业,行业约束了学科,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影响了学科发展。二是要看到学科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短板,例如关注建设空间,对非建设空间缺乏关注;关注城镇空间,缺少全域空间思维;规划方法始终没有摆脱计划思维,缺少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关注规划目标,缺乏对实施过程、运行机制及管理事权的关注等等。三是认识到学科发展在规划实践中存在许多断点,特别是规划研究工作需要大大加强,例如规划评价和实施评估、空间分析和空间诊断、空间政策研究、规划编制体系、规划管理制度、规划法规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加强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建设,是适应改革要求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不仅包括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的学科,也包括与社会、经济等相关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但其中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以面向社会实践为导向、构建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学科分支。二是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对学科发展的推动,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智能规划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将是推动规划理论建构和规划方法创新的重要力量。三是关注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这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例如区域规划、社区规划、乡村规划、城市设计等领域的专门化,这将影响到规划教育体系的发展。四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包括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面向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门人才与开放的社会培训和再教育体系等。
总体上看.过去40年的城乡规划实践是不断推动学科变革的过程,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也从未停止过。当前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有其深刻的时代意义,而以追求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城乡规划,既要有学科自信,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阶段转型和治理体系变革的要求,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