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 学术笔谈
作者:《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主编按语]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城乡规划实践应是“现代”的,但不是“西方”的拷贝;是“中国”的,但不是“传统”的复制。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误区:比如说,以为中国的就是传统的,忘记了现代中国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和努力的目标;比如说,以为现代的就是西方的,实际上当今已经完全超越了西方,是全人类的现代化运动。实际上中国可以有自己的现代化,西方也可以有现代化之前的传统。

因此,如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不仅是我们编辑部期盼的学术思想,也是诸多的读者在热忱讨论的议题。基于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如何深刻理解和诠释城乡现代化的内涵?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问题挑战?什么是中国现代城乡规划的要义?怎么才能让年轻的城乡规划学子在专业培养中得到应有的现代的和中国的双向滋养?

为此《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特邀了10位专家就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笔谈。专家们的笔谈内容分别围绕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目标、动力、路径、实施刻画了各自的关注重点,可以归纳为:

(1)关注目标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有的专家认为中国式城乡现代化过程中人是根本;有的则认为传统城乡的持续转型及其应对才是中国城乡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更有学者认为要走出一条基于中国独特国情,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进程高度压缩的现代化道路才是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关注目标。

(2)关注动力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动力到底来自何方?有的专家认为人的需求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有的专家认为中国传统城乡的发展需求才是推动中国城乡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更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意识才是推动一切事物的现代化的动力,是不是会被认为是一种唯心的说法呢?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升是决定社会进步的动力又错在何方呢?

(3)关注路径

规划学科通过什么路径介入?有的专家认为,必须从区域协同、新型城镇化、城市设计、智能规划等多种不同角度才能让城乡规划学科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有的专家则认为,构建规划学科的多利益协调,重塑城乡关系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更有学者指出,抓住超特大城市高密度中的传统城市空间基因,才能走上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发展道路。

(4)关注实施

如何组织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实施?有的专家指出,需要在发展中动态应对城乡发展问题,逐步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现代规划治理体系;有的专家指出,需要建立上下层级联动的空间规划体系,而不仅仅是单向传导的;更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下的混沌过渡期,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提出有助于重新建立规划内部的秩序。

段进院士提出“只有基于空间基因,方可实现城市文脉的传承”;张庭伟教授认为“人的现代化必须先行,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尹稚教授从时空关系重组的视角,提出现代性的4个子命题;诸大建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城乡现代化互为动力”;王凯院长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城乡现代化;樊杰教授建议应按照系统观审视新型城镇化布局;赵燕菁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帮助规划重新定位,在混乱中创造出新的秩序”;张京祥教授提出要以积极的国土空间治理促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张尚武院长从城乡规划学科的视角提出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应该关注乡村发展、高密度城市空间、区域协调、全生命周期规划治理、智能规划等5个问题。

中国的城乡现代化应当放到世界的语境中讨论,既要基于全球现代化的共性规律,又要基于中国城乡的现代化进程特征。《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欣喜地记录了这期笔谈中专家的特别思想奉献,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得益,并期待大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进一步思考反馈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