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载体,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以创新带动发展、夯实国家和居民财富增值的核心力量;城市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是各群体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家园,让城市变得更包容,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对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面向人工智能和颠覆式创新应用的未来,城市是我们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之基”。
一是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我国人均GDP虽然突破1.38万美元,但还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 [(1.45万美元/人 (世界银行数据)],只达到欧盟平均水平的1/3,未来仍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这就需要继续以转型创新作为城市经济的突破口,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也要发挥好信息化、物联网等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作用,持续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中国实体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各行业领域的快速应用,必然会带来行业迭代的加速,传统就业门类快速衰退、新兴行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用工规模减少的现象,这就要求城市充分关注就业问题,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加强终身培训学习,提供满足灵活就业和兼业群体的社会保障系统。
二是文化传承。城市本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特色和品质的重要标志。要针对各个历史时段进行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做好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要把中国自古以来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营建智慧进行全面的挖掘、梳理与总结,提炼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精髓,作为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做好文化传承工作,不仅能增强城市居民归属感、自豪感,提升凝聚力和认同感,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使中华传统城市文明中的优秀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得到创新性发展。
三是包容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共同富裕”,其反映在城市中就是要让各阶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目前城市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中,由于住房、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本地户籍和新市民、新青年之间在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异。有学者以深圳、佛山和广州非户籍居民为例的研究成果表明,各城市均有超过300万以上人口无法实现可支付的体面住所,比本地户籍人口分别高出23.6%、22.2%和30.1%。以深圳为例,1007万人口居住的“城中村”,幼儿园、社康中心数量仅为正规建成区的1/3。另外,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的公平共享等方面,城市还有很多的短板需要弥补。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公平共享,让各阶层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
四是绿色低碳。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工业加工制造业用能耗占比为主将逐步被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能耗占比为主取代。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要求,2030年将实现碳达峰,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很高要求,也是中国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这就要求城市要关注低碳交通发展、市政和老旧小区的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标准从规划、小区街区到建筑等多尺度的技术集成,以及通过多场景的应用,引导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形成中国自主创新的、大规模的产业化体系。
五是智慧高效。信息化已经激发了许多新的应用场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使信息化可以在城市治理、智慧社区、人车路网协同、风险管理等方面,极大提高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如:强化对城市地下管网、重要危险源的监测和预警,可以使城市在应对风险防控和应急调度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的迅速推进,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等可以在促进福祉、提高完整社区服务效能方面,发挥突出作用。运用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大脑”智慧管理、科学决策方面的应用场景,也值得持续推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