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在国家现代化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城市有三大亘古不变的本质属性:人们生活的家园、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传承载体、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从现代化演进的视角看,城市在国家社会结构演变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是实现现代化的“火车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其实质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系统性变革,无论是工业化、城市化,还是民主化、法治化,或者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等,都是在城市的带动下实现突破和转型的。
可以说,城市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载体与动力引擎。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城市现代化也赋予了中国特色的要求与内涵。城市是城市化的载体,只有城市吸纳了超过10亿的人口,并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全面转型,一个14亿巨大人口规模的国家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集聚地,只有城市自身经济繁荣并且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才能通过区域均衡、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市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心,只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才能在文化自信的加持下让5000多年中华文明赓续不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城市是人地矛盾的焦点,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只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通过更高水平的国际开放与合作,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面临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应对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各种复杂变化的综合韧性能力,将是未来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2.新时期城市规划有四大新使命,要应对现代化的复杂要求,规划学科必须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比翼齐飞。
城市规划不是一个规划,而是一个规划体系。根据国家规划体系的要求,城市规划将形成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完整体系。但无论城市规划的体系构成如何变化,规划的内在价值始终不变,那就是“务实求真”:研究真问题、回应真需求、创造真价值、保障真落地。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时代需求,未来城市规划将至少有四大新使命:一是系统协调,基于城市全生命周期理念,从单一空间治理转向综合系统治理;二是价值创造,适应城市更新时代的需求,从基于空间的资产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与权益转化;三是治理赋能,适应城市从建设为重向治理为重的转变,从单一的辅助性技术工具升级为全方位的治理现代化抓手;四是转型引领,充分发挥城市的科技优势,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与智慧韧性转型。当前的重点,无疑是推动城市更新、激活发展动力。
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历来是工科为主、理科为辅,这在以前以空间生产为主的大建设时期,当然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但却难以应对现代化的复杂要求。从未来来看,城市规划学科必须插上科技和人文两扇翅膀,互补互促、比翼齐飞。如果说科技改变世界,那么人文就是温暖世界。科技很重要,但科技是价值中性的,对人而言,科技是冷冰冰的。但城市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家园,城市规划要服务于人的物质、精神等各种需求,要使城市真正成为养育人、陶冶人的地方,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人文关怀,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规划学科一方面强化技术赋能,比如AI驱动规划范式重构、大数据支撑的精准规划、智能化流程再造等;另一方面强化融合创新,打破理工文商边界构建复合知识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迭代,培养“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链条专业复合人才。最终建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适应更新时代需求、适应国家规划新体系的城市规划综合性学科群知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具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