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关键维度与场景重构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郑德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中国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实现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要围绕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与智慧等五大维度的发展,也涉及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的“增长主义”向创新驱动的“结构主义”转型,基于空间再生产、创新地理学和城市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笔者认为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要围绕创新引领的经济繁荣、共同富裕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绿色低碳导向的自然城市、“文化+”引领的场景应用,以及智慧引领的城市治理等方面展开。
创新引领的经济繁荣,重塑城市的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经济发展尤其人均GDP要达到一定水平,当前我们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预计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2.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49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由于中国已进入“被追赶的经济体”行列,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到创新驱动,国内外研究表明,创新并不在所有城市展开,只会在一些“创新塔尖城市”进行,可以判断“创新塔尖城市”会比“全球城市”对城市体系的影响更深远,要研究“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三链”)对中国城市的功能、布局,以及人口流向产生的重大影响。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三链”在空间上的集聚规律,创新链会在5 km范围内集聚与组织,产业链会以都市圈为单元组织,一般集聚在50 km范围内,而供应链会在120 km范围内的城市群组织。因此塔尖创新城市以及其影响的城市群都市圈都会围绕“三链”有着新一轮的重塑重构。
共同富裕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重塑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第二个关键是共同富裕,这是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的重要体现,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关键的空间场景支撑。围绕共同富裕,可以围绕“四好”展开。首先,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其次,每个人的房子可能千差万别,但走出房子能享受到好小区、好社区的公共服务便利,要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养老、托幼、医疗、公园、商业等功能。最后,好城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的“一江一河”建设就是公共空间建设最好的范例,让全体人民能享受到更人文、更活力、更生态的高品质空间。
绿色低碳导向的自然城市,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古代中国城市强调“天人合一”和“自然中的城市”。近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城市有开放的公园,供全体老百姓使用。面向未来,要进一步突破城市-生态二元结构,城市的发展要更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与生态的关系从“城市中的公园”转向“城市即公园”,即核心含义是从碎片化的公园转向无处不在的公园。初步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公园的面积总量已经不低,关键是质量欠佳,提升关键是围绕生物多样性和满足人的需求两个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要进行生态廊道的连通、小微生境的塑造等。围绕人的需求,要体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等目标。北京“无界公园”、成都“公园城市”等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此外,城市也要强调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尤其低碳小区、低碳园区的创建越来越能体现城市的低碳雄心。 
“文化+”引领的场景应用,重塑城市的文明与新消费空间。城市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容器,更是精神文明再生产的关键场域。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在具体方法路径上还缺乏更广泛的共识。首先,要尽可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对“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老城不能再拆了”“留改拆”等政策要严格执行,要保护好人类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其次,要进一步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空间生产”转向“空间消费”,从为产品买单转向为空间场景买单,从“买一杯咖啡喝”转向到“在哪里喝咖啡”。“文化+”空间场景在城市中会越来越重要,那些“老小区、老厂区、老街区”将在“新旧融合”共生中找到更大价值。我们也看到北京的“首钢园”、上海的“上生新所”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智慧引领的城市治理将重塑城市的运维机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进步,城市将能更加智慧地发展,一些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大城市病,将会得到更加智慧的解决方案。一是一些关键智慧领域的应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大城市的拥堵有时是缺乏更加智慧的及时应对,未来智慧红绿灯、智慧出行引导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二是从“智慧社区”到“智慧城区”的空间场景应用。随着城市感知系统的广泛应用、“CIM”等智慧平台的建设,城市将与人类一样甚至更加聪明,也能及时发现问题、预警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