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为导向的现代化城市观:理念、路径与技术支撑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王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长聘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作为现代化的核心空间载体,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与人民福祉的集中承载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需要深度重构:突破以往单一依赖物质建设和经济增长的现代化观,转而构建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数智化为支撑、以公平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城市现代化范式。
1.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城市转型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兼顾公平、生态和社会整体福祉的系统性跃升。
从这个角度看,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林立、轨道纵横”的物理扩展,也不仅是GDP与能级排名的竞赛,而更应体现为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性以及市民福祉的全面提升。特别是“人民健康”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不再只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任务,而必须成为城市规划与治理的基础逻辑和战略支点。
因此,我们主张: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建设应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健康城市不仅是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举措,更是将国家战略、公共治理与人民期盼有机融合的关键平台。
2.以“健康城市科学”回应现代化的核心诉求
我们在长期研究与实践中提出并深化了“健康城市科学”的理论框架,将其定义为:以全生命周期、全空间尺度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融合医学、规划、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以循证路径构建空间干预机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这一框架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人民性”“公平性”与“系统性”。
在具体技术路径上,我们建立了“四要素三路径”模型,即通过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网络和绿色空间等关键规划要素,分别从健康风险控制、健康资源配置和健康行为促进等三个维度进行干预,并提出“诊断—编制—评估”三阶段的技术流程,实现对空间健康效应的动态识别与全周期引导。
特别是在我国多尺度规划体系中,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5分钟生活圈、社区微更新等领域,该模型与流程均可嵌入实施,为城市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量化、可评估、可追溯的制度工具。这种以证据支撑决策的做法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精神与科学理性。
3.健康城市的数智跃迁:以新技术赋能新治理
跨入数智文明新时代,城市发展迎来从“经验导向”走向“智能驱动”的深刻转型。以大数据、机器学习、数字孪生和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健康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体系。
这些数智技术不仅提升了对城市健康风险的感知精度(如污染源识别、热岛监测、突发疫情追踪),更使我们能够实现“以健康为目标”的空间设计反向驱动。例如:
·大数据可支持健康资源配置的精准评估,如老龄人群与养老设施的空间适配;
·AI与空间建模可预测不同规划方案对体力活动、社交交往等健康行为的促进作用;
·大语言模型可作为知识图谱与设计策略的生成引擎,为城市健康导向规划提供辅助决策;
·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可实时模拟空间政策对健康指标的动态影响,实现“边治理、边验证”。
这些前沿技术与健康城市理念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也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4.推动“以健康为核心”的制度系统升级
城市现代化不仅关乎理念与技术,更取决于制度体系与人才机制的配套。我们提出“以规划为主干、健康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模式,在教育、研究与实践等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健康支撑系统。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推动跨学科交叉课程建设,探索城乡规划与医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在同济大学,我们已开设“健康城市科学”课程,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并尝试设立双学位项目,推动健康导向规划理念向学生深植。
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加快多要素多时空健康效应模型的研发,尤其是融入时间维度的“演进模拟”,以揭示空间要素与健康结果之间更复杂的因果链条,为健康导向规划提供坚实证据。
在实践层面,应设立城市健康治理试验区,将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联动推动,在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领域开展“以健康为目标函数”的全周期规划试验,并将其纳入国家城乡发展质量评估体系中。
5.结语:以“健康城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城市的空间组织、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体系构成了实现人民福祉与社会公平的基本场所,因而建设“健康城市”能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与着力点。“健康城市”的理念,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体现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的进化与跃迁。
未来,我们应继续推动城市从物质导向走向健康导向,从静态形态建设转向动态福祉营造,从局部优化迈向系统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之基、构建人民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