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城市高质量发展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引领。精准识别城市转型需求与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议题。
1.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转型需求
城市发展亟须向高质量转型。中国城市建设正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与品质提升转型。202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从建筑、小区、社区、街区等城市不同尺度推进精细化设计与更新,强调以高质量的城市设计引导空间优化。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回应多元群体的不同需求。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推动城市由规模扩张转向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空间资源公平化的提升。如何实现人群细分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响应,构建全龄友好、性别友好、包容性更强的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下城市转型的又一核心要求。
2.面向多元群体需求的人民城市规划与建设挑战
老年群体:适老性体系缺位,空间支持不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比22%。现有城市空间长期以劳动人口为尺度,适老化设施、康养空间和无障碍系统布局滞后,社区层面的照护资源与社交空间配置不足,难以支撑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情感与参与需求。
儿童群体:成长环境滞后,空间供给断层。儿童对安全性、趣味性与社交互动高度依赖,但是传统城市规划标准缺乏年龄分层的活动空间、游戏网络与儿童参与机制,社区空间在生理照护与心理成长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空白,难以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空间条件。
女性群体:性别盲视普遍,空间响应滞后。多数城市空间仍以“性别中立”为规划设计的底层逻辑,忽视女性在日常出行、休憩、抚育等活动中的特定需求,表现为城市安全性不佳、空间私密性弱、女性公厕空间狭小、育婴设施缺乏或设置不便等。女性对安全、美感与功能复合性的感知更为敏感,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体系缺乏对性别差异的系统响应。
青年群体:发展空间匮乏,空间归属感缺失。青年作为城市活力主体,却在住房、就业与社交空间上面临系统性短缺。在高流动性背景下,青年在城市中常处于“空间边缘化”状态,缺乏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弹性空间与文化承载空间,导致大部分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与融合性不足,青年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感弱化。
低收入群体:居住保障弱,空间机会不均等。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4,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低收入人群被排斥于优质空间资源之外,面临住房选址边缘、交通与医疗可达性差等问题。规划建设在服务供给、就业可达与居住稳定性方面有待提升,结构性“空间贫困”问题开始显现。
3.人民城市建设中分众关怀的可持续规划路径
城市规划需从制度、空间与技术层面作出系统回应,推动城市包容、韧性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制度公平与社会包容,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空间关系。城市规划应从空间的资源“增量配置”转向“公平再分配”,完善以居住权保障为核心的住房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模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与租购并举住房体系建设,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社会空间格局。
优化空间结构与场景营造,回应人群差异化需求。城市注重多元复合、全龄共享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景营造。通过微更新、街区治理与全龄友好理念推动空间适应性重构,提升人群对城市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数字化感知与技术赋能,提升规划响应效率。借助大数据、感知设备与行为实验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不同人群在空间使用中的差异偏好,推动规划设计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转型,将儿童、女性、老年人、低收入等群体的实际感知纳入规划决策,提升空间设计的适配性与精准度,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