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托举中国式现代化:安全韧性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焕新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杨晓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然而,近年来,城市在享受城市化红利的同时,其运行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也在不断上升。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人口的高度密集以及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使得城市在面对各种风险时变得更加敏感。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城市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2020 年新冠疫情的肆虐,更是凸显了城市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脆弱性。这些灾害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充分暴露出当前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不足。
2.以安全韧性理念推动城市规划设计的升维
在面对这些复杂问题时,安全韧性理念为城市规划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安全韧性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而是一种整体升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思路。它强调从传统的以工程防御为主的风险应对模式,转向以提升城市系统整体适应性和抗逆能力为核心的韧性思维。这种理念要求我们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与风险共存的现实,识别多样且极端的风险源,明确其空间分布,并对相应的空间与治理需求作出科学研判,从而保证城市在受到风险冲击时具有更高的耐受力,并在风险减退后具有更快的恢复力。
安全韧性城市规划需要构建一个涵盖多风险、多系统、全过程和全域的理论框架。在高度城市化的数智时代,它秉承“因险制宜、形数共构”的指导思想,遵循“以风险判应灾需求、以要素析承灾特性、以安全推韧性策略”的规划分析思路,将“适度承压、迅速复能”作为设定空间系统规划目标和治理能力标准的基本原则,通过精准适配的方法体系与以数赋形的技术体系,不断优化规划方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理论架构。
3.基于安全韧性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焕新
3.1    技术方法的数智化创新
在技术方法层面,城市规划学科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入信息化、智慧化技术手段。一方面,要构建数据收集、指标构建、模型模拟及应急管理规划工具的智慧集成平台,助力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感知精细化、规划设计智能化、规划管理平台化。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对城市关键风险地段和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构建风险特征识别与评估模型,实现对城市风险的快速感知与精准识别。另一方面,要研发城市灾害情景模拟、灾害影响预测与多模态的空间资源配置技术,自动生成多套安全韧性城市规划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全面而具体的选择依据。
3.2    规划内容的精细化拓展
在规划内容方面,需要深刻解析不同地域、不同尺度和不同规模情况下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需求和关键挑战,统筹长期与远期、刚性与弹性、上位要求与下位诉求的关系,将韧性策略融入前期分析、空间策略、规划方案、实施措施的规划全过程。首先,不同地域的不同灾害风险分区的现实需求大相径庭,其次,不同空间尺度的安全韧性规划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各有侧重,如区域尺度的关键挑战在于跨越行政边界的网络协同韧性、城市尺度在于内部空间的系统韧性、社区尺度则是特征建筑群和关键设施的性能韧性。因此,在前期分析阶段,要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运用多元计量方法,实现对城市安全韧性特征的科学刻画,精准研判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特征关联的关键风险和关键地段,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与数据依据;在规划策略阶段,要基于精准风险分区和时空行为特征的综合研判,明确城市在安全韧性建设方面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应对方针;在规划方案阶段,要聚焦风险特征和灾害链,综合考量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治理水平的基础能力和运行规律,对未来基于不同目标导向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发展情景进行模拟,优选出社会、经济与环境平衡的比较方案进入情景库;在规划实施阶段,要运用智慧化技术算法,形成可动态响应不同情景模式的政策工具,既能指导相对平稳的常态发展,亦可应对突发扰动时的空间反馈。
3.3    政策体系的适应性完善
在政策体系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基于广泛参与的全周期管控机制。一方面,要确立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关韧性建设政策与法律法规,完善与修正重要韧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建立适应不同地域和类型城市实际需求的层次丰富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南。通过政策与法规的刚弹性结合,构建健全的法治体系,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提供刚性约束和柔性引导。同时,要持续更新和修订各类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以适应城市治理的新需求和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