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实现城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托举作用,需要系统谋划科学的规划路径。在快速城镇化时代,城市规划领域已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和空间规划布局的理论与方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城市规划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1.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发展规划
当今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城市的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都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科技创新背景下,针对特定城市和区域,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多链耦合”分析及产业升级与人口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是前提,这决定了城市未来的人口劳动力特征与经济产业结构模式。其次,要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人和产业的空间需求变化。从城市体系视角看,未来的城乡关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值得研究;从城市内部看,需要具体探讨城市资源配置、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路径,如产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结构、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方向、创新生态营造的空间模式等。最后,探索构建空间适配机制,在此过程中兼顾经济与环境效应的协调,形成适应城市特色发展的布局优化方案。
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是规划服务城镇化新阶段的重点工作。第一是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健全多元投融资方式,如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城市结构优化及其周期管理、政策法规配套等。第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规划要防范应对城市运行中的气候灾害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多重挑战,全面提升城市韧性。第三是住房与社区建设,如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和“三旧”更新改造等。第四是城市功能完善与设施建设改造,如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适老化、适儿化改造,科学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第五是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和传承历史文化,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推进,建设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管理与保护,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
3.探索碳基硅基共创的智慧城市规划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智慧城市规划面临更大的复杂性挑战。一是空间复杂性,即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技术进步支撑了城市物质空间走向“低空—地表—地下”的立体化空间系统,这使未来的规划面临更复杂的开发保护任务。二是时间复杂性,即如何认识碳基硅基共创城市的演进规律。吴志强院士在《社会智能关于HAI主义的破题》中指出,随着ChatGPT等先进AI工具的崛起,世界正式踏入了智能文明的新纪元,“HAI主义”应运而生,共同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繁荣与和谐的智慧世界。可见,探讨碳基(人)与硅基(AI)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其如何重塑城市的机制与预测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开展规划的前提。三是主体复杂性,人类如何与AI共同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彭仲仁教授在《未来城市谁主笔?》中提出,城市规划的智能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智能化。那么,规划师需要研究如何定义价值导向,引领AI在多类规划编制、管理与监督任务中辅助或自主开展工作,并综合其他主体(如企业、公众)的参与,形成高效高质量规划成果。
最后,作为一名规划教育与科研工作者,笔者认为,规划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应用学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城市发展建设意义重大,学科与专业需要加速焕新以引领实践。第一,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城市巨系统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关系,融入大量跨学科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创新,服务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优化。第二,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存量时代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与重点任务。不同于快速城镇化时期规划学科聚焦增长范式下的空间规划与设计,当前需要研究存量时代以人为本的空间更新理论与方法,以支撑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与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第三,我们需要深度转化与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推动规划的科学化智能化发展及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近年来,规划专业呈现多出口特征。未来在培养模式上,可通过“通专结合”“精细化培养”“一生一策”等方式实现人才多出口输出,在培养路径上可探索“微专业”“本研贯通”“书院制”等实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