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更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热点,武汉是中国传统工业基地,工业更新先后经历了厂区原址改造、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旧工业区向科技园区进而向智慧园区转型等阶段,更新模式也逐渐由单一的政府或市场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武钢云谷606”产业园是武汉近年来传统工业区向智慧园区转型的工业更新案例。产业园位于杨春湖高铁商务区东部拓展区,于1954年建厂,面积606亩。2016年在“去产能,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将园区产业迁出。2022年产业园一期启动,面积100亩,按照“修旧如旧,空间织补,功能完善”理念进行艺术化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期已建成并开园,成为武汉市产业转型、工业文化传播的新地标。项目从策划到运营均贯彻了“多元共治”理念。
一是开展多元协同的系统性空间策划,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不同专项之间的贯通关系。整体层面将园区以及外围共约1.56 km2土地进行整体策划,加强园区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园区内部地块进行适度有限设计,与外部设施预留接口;项目层面采用“以需定供”方式联合运营企业提出定制化设计方案。确保政府部门、投资企业、建设单位各条线工作协同,以城市设计为“底板”,集成产业、交通、市政、公服、开敞空间、景观风貌等专项规划,融合打造兼具商业热度和艺术气息的智慧园区。
二是政府、企业、储备机构“三本账”,促进财务平衡。区政府负责项目招商、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提升,为企业提供前期税收减免等财务支持,收益主要为后期税收。武钢负责产权范围内厂房翻新、门前屋后环境整治,收益为企业经营收入、租金回报等。储备机构负责园区周边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土地一级市场开发获得收益。分别算好“三本账”,严格把控短、中、长期各阶段财务风险。采取组团式功能布局方案,划分若干子项目,将高收益与低收益项目组合捆绑,“小步慢走”分期实施,避免“成片铺开”带来财务压力。
三是全周期响应多主体诉求,确保空间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提升。规划阶段走访厂区原职工,系统梳理历史脉络;主动对接政府各部门,落实市区重大项目、城建计划等;梳理产业链全景图,明确“重点招引”、“机会招引”企业名录,完成140余家目标企业前置访谈;邀请行业专家、街道代表和社区代表建言献策。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目标企业需求开展弹性空间设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需求。建设阶段,采用“边建设,边招商”方式,为运营企业、商户提供从基础硬装到菜单式拎包入住服务,并预留可变空间提高项目招商灵活性。运营阶段,将云谷纳入武钢红色教育基地,联合周边院校开展游学、沙龙活动,承办大型城市赛事与展会,全方位提升园区的社会需求价值。
“武钢云谷606”产业园体现了企业自主更新、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