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市边缘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社区更新
都市边缘区发展正在经历从“土地储备”到“功能飞地”的价值重构,过去一直被视为城市扩张的“过渡带”,依赖地产开发模式推动发展,随着增量时代终结及“撤县设区”“镇改街道”“村改社区”等去农化政策推进,其角色亟须转变。
都市边缘区乡村建设不是物理空间的重塑,而是功能价值的再定义:①治理优先。以既有空间为基础,控制财政投入,优化产业格局与公共服务。②价值共享。通过存量空间的功能置换创造新价值,通过利益分配机制保障社区可持续发展。③城乡协同。将边缘区乡村视为城市功能延伸的载体,分担都市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双向融合”。
2. 从“普通村庄”到“城市有机体”的更新实践
抱龙村原为西安大都市边缘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在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转型的双重压力下,面临发展滞后、空间闲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2019年抱龙村入选长安区“花园乡村”试点村,旨在破解严格的秦岭保护政策下普通村庄的发展建设难题。
基于秦岭保护政策要求,规划针对分布在抱龙峪内外的村组提出“山里讲故事、山外品生活”的发展定位。峪口内做到“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建设用地不增加、产业发展不越界”,立足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前往登山、观景;峪口外聚焦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优化和闲置资源利用,塑造高品质空间并形成与秦岭沿线其他村庄的差异性;通过国企“山水文旅”入驻引导市场资本投资,形成“西安南郊民宿集群”的品牌效应;在企业陆续入驻后启动“校-地-村-企-社”治理联盟,工作重心由空间建设转向社会治理,以协调村企关系,促进原住民、新村民及游客和谐共处,保障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财务平衡的角度,政府早期出资近3000万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塑造高品质现代村庄环境。在运营阶段,国企投资1600万元启动休闲文旅产业,坚定了市场信心,随后各类民间资本入驻,迄今累计投资逾8000万元,使政府投资所形成的资产获得增值。
3. “空间再生产”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双重变革
抱龙村通过政府、市场、村集体协作实现了产业发展并带动乡村社会成功转型,利用闲置空间承载城市休旅需求,引入经营者和大量游客,提升人气,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原住民中的双栖人口坚定了在本村居住生活的信心,推动村庄向高品质城郊住区转型;原住民中无意愿、无能力进入城市的村民有部分成为民宿及相关产业经营者(占经营户总量的40%),有的成为民宿的雇员,有的通过给民宿及游客提供种植、养殖产品获得了新的生计。
都市边缘区乡村采用低成本更新路径:通过闲置空间再利用与政策集成,可以突破土地财政依赖;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保障原住民权益,可以避免“绅士化”陷阱。其政策价值在于提供了可复制的城乡融合方案,包括:将边缘区乡村定位为“城市功能飞地”,承接居住、游憩等非核心功能;通过财政资金撬动、土地权属创新(如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等激发市场活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社区参与”的协作框架等。